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大全 / 正文

探亲记

(2021-01-31 07:52:53) 说说大全

  两年前,我们老家的兄弟姐妹们齐心合力,通过大伯偶然找到的一张老照片,用微信,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回了失散已久的大连亲人,完成了老人们多年来的一个心愿,除却了老人们的一块心病。
  带着老人的嘱托与家人的期盼,我们兄弟一行六人驱车前往大连探亲——作为2017年清明节大连二叔携其长女一家(没带大外甥女)回乡祭祖的回访。
  10月19日早晨8点,我们先是兄弟三人——常修、田修、恒修从临沂出发,去老家县城接了两位兄长——乾修、信修。
  我们一起来到大伯的住处。大伯刚好从洗手间出来。佝偻着腰,喘着粗气对我们说:“我也光想去,去见见您那三个姑、大爷、叔的。年龄呆这来了,八十五了,唉……你们就代表我去吧,替我问个好,看看他们。”
  大伯亲自送我们上车,并与我们挥手作别……
  赶往青岛治修弟弟那儿。换上了治修早已准备好的商务车,前往烟台转乘轮渡。
  下午5点左右到达烟台。手机导航把我们带到了烟台港附近,一家由田修哥家侄儿国勇事先从网上订好的宾馆。安排好房间,国勇也亲自过来为我们送行。
  步行在附近找了一家餐馆。借吃饭的机会,同行兄弟中最年长的乾修哥给我们开了个会,把行程安排落实到每个人。之后又步行前往港口,把从携程上订的船票提前从窗口领了出来。
  20日早上9点,当全国规模最大、远航能力最强的客滚船“渤海翠珠”号载着我们从烟台港驶离的那一刻,我们兄弟六人的心早已飞抵渤海湾的对岸——大连!那里有我们的长辈,还有一直未曾谋面的家人!
  我们来了!
  
  孙宝旭姐夫亲自到码头上迎接我们。
  治修弟弟驾车一路跟随。我们迎着夕阳,在晚霞余晖里穿行……
  经过50分钟的行程,到达了大连市最繁华的中山区人民路,下榻在新世界酒店18楼。
  华灯初上,夜色渐浓。窗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霓虹闪烁,如置身大都市,目不暇给。想想即将见到久违的亲人,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稍事休息。孙宝旭姐夫便带我们来到对面的富丽华大酒店就餐。
  到了楼上一个豪华大包间内,一眼便看见照片里的两个姑姑及其家人。大家都围上去。手相握、心相连,寒暄攀谈……这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便是无关岁月、血浓于水的亲情!
  不久,二叔领着小外甥来了。二叔身体还是那么硬朗,少不得又叙叙旧,问起大伯的身体、老家的情况,便一一相告,切勿惦念。
  大家依次落座。二叔和姐夫在主副陪位置坐了,大姑、小姑及姑父在二叔两边坐好,几个姑家表姊妹及二姑家大表哥挨着小姑在右侧,我们弟兄六个靠着小姑父在左侧依次坐下。小外甥靠我们坐在姐夫右边,为了方便摄影,我坐在了小外甥身边。
  几个老人最容易分辨,自是不用过多地介绍。几个表姊妹和二姑家大表哥沈明通过自我介绍,给我们一一划分了家庭。
  乾修哥把我们兄弟六人按家庭一一介绍给大家,并把老家的情况作了简短的说明,大家便相敬如宾,开始就餐。
  二叔致欢迎词,又分别和姐夫敬了酒。我们兄弟回敬之后,大家便边就餐,边畅所欲言。
  从二叔及两个姑姑的话语中得知,当年“闯关东”时(按三爷爷出生年月来算,应该在一九一几年。某个冬天)三爷爷穿着个破棉袄,背着个铺盖卷,一行人千里迢迢,步行着从老家莒县去胶东,然后坐船来到了大连。
  先是在码头上给人家赶马车。有了一点积蓄之后,便自己买了马车。从自己赶一辆马车,到置办了几辆马车,雇人赶马车。后来赶上公私合营,被收编。文革中也因此受到了一些波折……
  伴随着人脉的扩展与财富的积累,三爷爷在大连扎了根,并“开枝散叶”。娶了三奶奶,生育了三儿三女——大姑、二姑、大伯、二叔、小叔和小姑。
  在经历了抚育儿女的艰辛和时代的巨变之后,三奶奶和三爷爷先后于1949年12月16日和1964年4月8日过世了。
  大姑、二姑、大伯、二叔和小姑成人之后,分别在大连园林规划处、大连造船厂、大连市政工程处、大连冷冻机厂、大连汽车修配厂找到了适合生存的空间……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直至退休。
  小叔作为支援大西北的建设者去了宁夏,在银川起重机厂工作,并扎了根,自然又是另一番天地。
  不久,大姑家二表妹王艳敏和二姑家表妹沈红两个“70后”也赶来了。再加上比较活跃的小姑家表姐史枫波带头,几个表姊妹和我们兄弟几个互动了起来。
  最后在常修哥的提议下面对面地建了群,并推选史枫波当群主。彼此相邀:日后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互相走动走动。距离不是问题——高铁马上就通了,渤海湾跨海大桥正在规划之中……其实飞机也更方便,毕竟我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当我把清明节前根据家谱整理,临行前用宣纸打印、装裱好的3米长的《李氏二公族谱》及作为补充的《李氏宗谱(玉祖梋公后)》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所有人都震惊了!包括我们兄弟六个,也是第一次!
  面对一脉相承的先祖和开枝散叶的前辈:一门出三将——“父子三守备”的故事及清朝二百年间涌现出的68个“秀才”(其中1个进士,1个举人,1个拔贡,6个贡生,11个监生,22个庠生,19个国学生,2个增生,5个廪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创业,造福子孙后代。
  此行的目的,除了完成家里老人临行前的嘱托,来看看大连的亲人,更重要的是把我们李氏团结、和睦的大家族的精神带过来,后世子孙在某一天探寻“木本水源”时,也没有遗憾。
  大家难舍难分,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小外甥明天还要上学,二叔先行一步,随后大姑和几个表姊妹及表哥各自回家。
  小姑由于身体原因,离家也远一点,和小姑父一起,被姐夫安排和我们住在同一楼层的另外一个房间。
  又和两位老人拉呱了半个多小时。大姑身体还算不错,可毕竟上了年纪;可怜的小姑!年前一场病,把胃全切除了;二姑也从前年冬天突然不认人了,也下不了楼,还得专人侍候着;大伯因伯母特殊的原因,都不能与大连的亲人共聚……
  根据行程安排,征求过几位老人的意见,我们决定明天一早先去三爷爷墓地,再去看望二姑。
  
  二叔一早就在大厅里等我们了!姐夫今天有一个工程要投标,没能过来。
  吃过早餐,送走了小姑(小姑父早走了一步)。不久史枫波和沈红也到了。
  过了高峰期,二叔由小张驾车带路,我们驱车跟随。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行程,来到了乔山。沿着盘旋的山路,进入乔山墓园。
  墓园坐北朝南,群山环抱,依“九龙一凤”的天然地貌顺势而建,是全国最大的公墓之一。
  三爷爷和三奶奶的墓是2005年迁过来的,合葬在这风水宝地,保佑着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来到三爷爷三奶奶墓前。一眼便看见三爷爷那熟悉的照片——李宏从治修传给她的那张老照片里截图制作的。李宏说墓碑上在这之前一直是空着的,三爷爷的形象也一直是想象中的。
  看着三爷爷的照片,遥想当年三爷爷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大连,一架马车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不由人肃然起敬。
  乾修哥代我们敬献了鲜花,大家深深地三鞠躬……
  二叔对着三爷爷三奶奶墓碑念叨:“老家来人看你们来了……多少年的心愿总算了了,您二老就安心吧,以后也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二叔岳父岳母的墓与三爷爷三奶奶的墓为邻,我们也敬献了鲜花。
  二姑夫和二婶的墓也在不远的另一片墓区,二叔带我们去,一并敬献了鲜花。
  二叔中午还要照顾小外甥,便在返回途中离家不远的地方下了车。
  来到二姑家楼下马路上。二姑早就在窗台上露出了半边脸,昨晚去的大表哥沈明伸出头来笑着和我们招手。
  当我们吃力地上了六楼,沈明推着二姑的轮椅出现在我们面前,二姑面无表情地望着我们的刹那,我们的心是格外沉重的。
  那一瞬间,我仿佛又见到了三年前的母亲——那最后的时光,竟然连最亲的家人也不能再认!
  二姑静静地坐着,望着满屋的来人。任凭沈红和史枫波怎么解释我们是莒县老家的人,二姑只是那么呆呆地看着……
  乾修哥始终握着二姑的手,二姑也一直未撒手。
  也许从这种长久地相握中,感受到那份久违的亲情,二姑的手有那么一阵是抖动的,还微微点了点头。
  最后乾修哥在二姑的额头上深深地吻了吻,并把带来的家乡的一份特产和我们作为晚辈的一点心意呈上。
  午饭就在二姑家对面不远的一家餐馆。趁着吃饭的机会,沈红拨通了银川小叔的电话。我们分别与小叔和小婶通过视频,互致问候,聊天。
  手机在饭桌上转了一圈,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看到小叔和小婶在同框中的笑脸,我们一致决定,有机会一定去银川看看。看看从大连“开枝散叶”走出更远,和我们“一脉相承”的一家人……
  
  午饭后,在史枫波表姐和沈红表妹的带领下,我们同乘一辆商务车,走马观花地逛遍了大连。
  大连是开放的城市,有“浪漫之都”的美称。城市建设起步早,广场多,高架、地铁、轨道交通,十分便利。许多俄日统治时期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同生并存,交相辉映。
  在填海造陆、亚洲最大的星海广场逗留了20分钟,我们沿着上下两层、单行四车道星海湾跨海大桥,去往小平岛。
  在小平岛,我们乘舟零距离与海鸥在碧波荡漾的大海里穿行……
  最后我们乘小火车登上了可以360度环视大连的莲花山观景台。小火车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童年。
  可惜这几天大连有雾霾——云里雾里的大连也是另一种美!
  夜晚的啤酒冲去了连日来的舟车劳顿,大连的烧烤和海鲜让我们这些同龄人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22日一早与大连的亲人依依作别,我们按照事先的安排去往旅顺。治修的军旅生涯就在这闻名遐迩的旅顺口。
  我们登上了白玉山,在日本人建造的白玉山塔下,俯视旅顺口。
  这里地理位置极其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日、俄殖民者曾为争夺此地多次激战。建国后,旅顺港成为中国人民**海军的重要基地。
  我们又在港口逗留了些时间,远远地可见几艘停泊在港口里的军舰。治修告诉我们,经过“老虎尾”进入的那片岛屿就是他曾经驻守的部队。他在汽车队,经常给首长开车外出;旅顺不大,也经常去大连。这里很多景点都是日俄战争时期留下的。
  在常修哥的提议下,我们又去参观了胜利塔。
  是夜10点,我们乘坐“渤海珍珠”号从旅顺新港出发,于23日凌晨4点到达蓬莱新港,又从蓬莱经栖霞回到青岛。
  回到莒县时,已是午后。向大伯汇报完此次大连之行的收获,大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临沂,二嫂的接风晚宴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2019年11月7日完稿

  【编者按】:朴实的文字记录李氏大家族的寻亲、探亲经历让人感动,大家族历经70年的团聚,看似平淡的情节描述,却让人心生感慨,思绪万千。认亲探亲恰是中华民族固有乡土家族文化,真诚祝福作者,感谢分享!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