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忙碌着也快乐着
(2021-01-31 00:32:20) 说说大全 -
古人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我与老伴吴老师自小都是孤儿,都是靠着党和国家的养育,靠着老师、同学、邻居们的帮助长大的。后来,我们都考入了师范学校,毕业当了老师。我们从小到大,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老师、同学、邻居和所有同情、帮助过我们的人。总是想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回报恩人、回报社会,努力给各方面的好人多做一些好事。我们曾经是弱者、贫困者,就格外了解和理解弱者、贫者的心态,对这些人格外关注。一旦他们有需要或者有所求,我们都会尽全力帮助。有些人,我们本来不认识,当听说我们心善时,也往往会打电话或登门求助,我们也同样热心相助。看到他们的愁眉得以舒展,我们也会很开心。很多从我们这里获得过帮助或温暖的人,往往会再来感谢,我们会再回访,经常走动,自然就成了亲戚朋友……就这样,身为孤儿的我们,亲戚朋友越来越多,不断有人来访,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着,也在快乐着,从中深切体会了亲情、友情、人间真情。
“这是我给孙子准备的褯子(尿布)……”
我与吴老师结婚后,经常对她说:“我小时候,老家戴家屯的刘大娘常关心我、同情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她……”她牢记了我的话,经常与我一起或单独去看望老人,每次去都给老人带些好吃的,给她一些钱,老人很高兴、很感动,逢人就夸我们有良心。这一点,不光我村的人知道,附近村的人也都知道。1968年底,在全省下放小学教师的浪潮中,我们回到了老家戴家屯。10年前,我离家去上初中,之后,原住的两间房子和锅屋都塌了,我等于没家了。这次回来后,村里给找了两间房子暂住,没有床,就用柴草搭了地铺。没有锅屋,就在露天里用小铁火炉烧火做饭。有许多麻烦,许多不便。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老人和她的女儿们(我称姐妹)给了我们许多关心和帮助,送来了铁锅、盖垫子、盛菜饭的小筐等,小妹福云一直坚持给我们烙煎饼。我们的大孩子出生后,老人和她的女儿们都非常高兴,老人按农村习惯,赶快送来两块土布,说:“这是我早给孙子准备的褯子(尿布)……”还送来了“小盾子”,所谓“盾子”,就是在背后开口的小褂,这样穿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肚子。这之后的一段时间,老人每天都送几个荷包鸡蛋,给“儿媳”吃。还安排她的女儿们都前来祝贺。孩子刚出生时没有奶吃,那时买不到奶粉,刚有孩子不久的老人的四女儿(我们称四姐)就常来给孩子喂奶……因我们常给老人和她的女儿们温暖,她们也常给我们温暖。我们彼此都感到很亲。这亲情,至今还在老人的后人身上延续着。姐妹家所有涉及婚丧嫁娶的事,我们几乎全以亲戚的身份参加了,我们家若有什么“动静”,她们也会及时向这赶。今年春节前,吴老师的腿有点不适,小妹(已73岁)就赶紧领着四姐家的两个外甥女搭车赶来了……
“你们不如吃自己的大米了……”
我们曾在胡阳联中院中住过很长时间,当年的同事经常说:“进来的人,只要是穿着破蓑衣(当年的挡雨工具)的,带着破席甲(草帽)的,都是来找孙老师、吴老师的……”这是真的。
在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上世纪80年代前),农民还是相当贫困的,每年春天,国家都要给各村发一部分购粮证,供缺粮的农民购买。有些人没钱买,听说我和老伴心善,就跑到我家借钱,我大都答复了他(她)们的要求,有时自家的钱不够数,就到邻居家凑凑,让他(她)们及时去买粮食。这些人回到村上一宣传,又引得其他有困难的人也来借钱,我们都是尽量满足他(她)们。这些人都深知“求人”不易,都常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多数人一旦有了钱,就赶快来还,不还钱的是极少数。这些人来还钱时,心中还依然存着感激之情,有的还捎一些地瓜、萝卜等农产品来,有时会提一瓶花生油来(那时还没有塑料桶),我和老伴经常说:“咱的条件比人家强,不能白要别人的东西。”看到有人拿着东西来,就感到不安,赶紧想法给客人压回一些东西。我对此考虑得少,常为此犯愁的、设计、安排的是老伴。一次,一位老农民拿来一些地瓜,老伴瞅遍了屋子,找不到适合的东西压,就想到了刚从粮库买回的大米,她从买回的7斤大米中约挖出了5斤,装进了客人的箢子中。在当时,没有自由市场,在外面是买不到大米的。那时,我们两人每月供应60斤粮,小孩供应10斤粮,按十比一的比例,每月只能买7斤大米,这是稀罕粮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没想到,那位客人走了一大会后,又返回来了,我们惊奇地问:“你怎么又回来了?”他说:“我没向箢子里看就走了。我只是拿来了几块地瓜,你们怎么给了我这么多大米?你们不如吃自己的大米了……”他硬是要把大米倒下,我们就劝他无论如何不要再倒。他走后,心中常装着这件事,有了地瓜、萝卜时,他又往这送……就这样,在诸满、在胡阳,我交了许多农民朋友。
“我给你送来两把香椿芽……”
胡阳联中刚搬到渠道北岸时,还没有建院墙,一天临近中午放学时,我见教室东头有一位大娘正在收割豆子,就过去和她聊了一会。方知,她是养马庄的五保户,这豆地是她的自留地。平时有零星活时,已出嫁的女儿和孩子会来干,今天女儿有其他事,她就自己来收割了。我对她说:“你歇一会吧,很快就放学,我让学生给你帮忙……”放学后,我喊了几个大一些的学生,帮她割完了豆子,我与学生一起帮她运回了家。原来她就住在村西碾北旁的小屋里,从那以后,我们每次去轧碾,或吴老师单独去轧碾,都要去找老人坐一会,将自己轧好的豆面、糊豆面给她一部分。老人很高兴,每次见到我们,都格外亲近。后来知道,五保老人之间也“串联”,因碾旁的老人常夸我们心眼好,常介绍我们,村前的两位五保老人(夫妇)也认识了我们,她(他)们有了难题时,也常向我们诉说。有一阵子,她们买不到火柴(那时没有自由市场,买东西必须进公家的供销社),我们就买打火机给她们送去。她们买不到肥皂,我们就托人从外地买肥皂,捎给她们。一次,吴老师去粮管所买豆子,约是每人每月1斤,买了两个月的,约6斤。在粮管所门口,恰遇村前的五保大娘,就给了她一部分豆子。咱农村人最喜欢吃“渣豆腐”,所以很稀罕(地方土语,意即认为很珍贵、很喜欢)豆子……第二年的春天,这老人突然找到了我家,我们很惊讶地问:“大娘,您怎么来了?”她说:“你们两人心太善了,对俺太好了,实在没有什么报答你们,我院里有两棵香椿芽树,现在有了芽,我擗了两把拿来了,你们尝尝……”一位五保老人,对别人给予的一点一滴好处,还念念不忘,我们感到很高兴、很感动。我们收下了老人送的温暖,收下了她感恩的心,又找了一些适合她用的东西,让她带回去。
“你家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1976年暑假后,我由胡阳联中被借调到胡阳中学任教,由于我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对学校的事,时时处处都“当自己的日子过”,没有“临时”观念,没有“敷衍了事”行为,所以,谁也感觉不出我是临时借用人员来。
那时候,中学里星期天不烧开水,有学生来学校学习时,中午吃饭喝不上开水,我放心不下,就回完小的家让老伴烧开水,再给学生送过去(当时的乡下还主要是烧柴禾)。有时来校的人多,一暖水瓶水不够喝,我就让老伴多烧一些,再用水桶提去让学生喝……
有时,我把一些学生领到家中去,给老伴介绍他(她)们的情况,尽量给他(她)们提供各种帮助。1978年夏,有3个将要毕业的女生到了我家,我向老伴分别介绍了她们的困难情况,那时还年轻的老伴找出了3个褂子,送给她们每人一个。
由于我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常到学校门口和送饭的、找学生的家长谈话,有许多家长认识了我,他(她)们有困难时也找我帮忙。一个下雨天,一个学生跑进了教室,说某同学的母亲来送饭了,因是赤着脚从家中(北尹村)走来的,不好意思进学校,现正在西桥上等着,让某同学去拿饭。我听说后,想到这一定是一个很困难的家庭,就赶到西面桥上去见这位家长。经了解,这个学生的父亲早去世了,学生有兄弟三人,主要靠母亲干活挣工分……自此,我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尽量给他提供方便和帮助。他很用功,成绩一直很好。后来,他考入了北京某大学,曾来询问我使贷款的事,我对他说:“使贷款可能要办一些手续,很麻烦,就从我处拿钱吧。”他就从我处拿去一部分钱,后来他需要钱时,我还向学校给他寄过钱。他曾来信说:“你对我情同父子,你的家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我今天又来了……”
约是1980年夏的一天,我家来了一位老大爷,我能认出他是南山阳村人,是已毕业的某女生的伯父。他来给侄女送饭时,曾和他说过话。他说:“老师啊!我常听孩子和邻居夸你心眼好,但我只是见过你几次,并不熟。想求人太难了,我来找你,走了好几个‘倒蹒子’(土语,即向前走几步又倒回去),上一次来赶集,我到了你家门口,觉得实在难开口,就又回去了。实在是想不出别的办法,我今天又来了……”我说:“找我不用犯难,有什么事你尽管说。”他说:“我想借40元钱买个小猪喂着。”我和老伴都非常理解他,当时的农民全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不存在外出打工,他们来零花钱的途径,就是喂猪,等猪长大了再去卖……但这40元钱当时是大数字,超过我半个月的工资。一般人家很难一把拿出这些钱来。因我和老伴都经历过艰苦,生活很俭朴,被有人概括为“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还可以拿出这些钱来,就给了他40元。之后,有家长来给学生送饭时,曾提及老人,说他常和邻居们夸我们心眼好。但过了很长时间,没见老大爷再过来,后听说他已去世了。我曾想自然就不存在还钱了。最终,老人的家人又送来了钱,还捎来一个陶制小瓮,这瓮口小肚大、有合适的盖,周圈有规律的刻着精美花纹,现在已不用它放粮食了,只能当文物收藏了……
显然,老人生前曾有嘱咐。淳朴的农民这样讲信用,这样感恩,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我的胳膊摔骨折了……”
我被借用期间,中学一直想把我正式调入,但小学这边一直不同意放,希望我回去当校长,就这样,“友好”地僵持了4年,1980年底,放我正式进入中学。1992年10月,我被调往费县师范,为防同事、朋友、学生家长请我们吃饭,或送礼品,我们始终严格保守秘密,搬家前大多数老师不知我们调走,村里的农民更不知道。搬家后,我与老伴很牵挂——那些常来借钱的人,若再去胡阳中学找我们,就找不到了。他们会着急、犯愁的。就分别给这些人捎了信,让他们有事时来师范找我们,并说明了具体找法。
这样,我们就和乡下的许多人继续保持着联系,有些家庭本来是一人认识我们,往来的次数多了,其他成员也认识了我们……
一天,我外出了,老伴正吃饭时,忽听有人敲门,她就赶快开了门。一看,是万福庄一个老学生的对象来了,来者很急切地说:“老师,我的胳膊摔骨折了……”经老伴询问,方知,她是想来县城卖些蒜,弄点零钱用,哪知在下一个大坡时,把自行车闸得太急了,被摔了下来,胳膊摔骨折了。想找车拉去医院治,自己没有钱,就连雇三轮车的钱也没有。她在紧急中想到了我们,就赶紧雇了三轮车,说到了我家再付费……老伴听了她的叙说,就赶紧停止吃饭,付给车夫车费,让车夫再拉着她俩一起去了医院,对她的胳膊进行了检查、治疗。老伴为其结算了费用,然后安排她坐公交车回家。再来检查、治疗时,老伴依然陪在身边,尽量提供帮助。她们全家人都对我们很感激……
几年后,这老学生的母亲去世了,但没有殡丧的钱,他和媳妇商定,他在家守灵,由他媳妇来我处拿钱。他媳妇来后,我们如数答复了她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这老学生家的条件逐步好了,不用来借钱了,他夫妇依然坚持每年至少来我家一次,看望我们,和我们交流各种情况,也顺便捎一些地瓜、萝卜、花生过来,我们彼此都感到很亲、很温暖。
我们当了40多年教师,由于常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常想着多做好事,确实多操了不少心,多跑了不少腿,给别人送去了温暖。但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温暖,收获了感动,更体验了珍贵的亲情、友情和人间真情。
我们忙碌着也快乐着,只愿薪火相传,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编者按】:“知恩图报”“济困扶弱”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家庭的优良传统。俗话说;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正是如此美德才有温馨的回报,真诚祝福,感谢分享!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