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丽塔》读后感_1600字
(2019-08-30 03:54:15) 读后感 -
《洛丽塔》读后感1600字
洛丽塔 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不得不先提这个开头,就如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开篇那样令人惊叹。
再说回故事本身。
那些大量精彩的语言,无论是情景的描绘还是情节的隐喻,无论放在哪里都会让人感叹的。
但其实在一本小说里,太多过于优美的语言描述,有时反而会冲淡故事本身的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思想情感方面。
然而在这里或许反而能看到作者的用意,尤其是在事先知道这是一篇描绘恋童癖的小说而读后并没有过多地陷入故事的荒诞无稽不道德中去时:那些精彩连缀的语言冲淡了淫秽不道德的故事本身,提高了它叙述和阅读的可能。
有人说他生而恋童,我倒觉得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小时候相处的安娜贝尔去世造成的。准确说不是她的死造成的,而是她的死加剧了那次在海边未就的那种欲望的膨胀,在见到洛丽塔后又死灰复燃,而洛丽塔终究不是安娜贝尔,而且他终究不再是曾经的他,源头隐没后呈现于表面的只剩下肉欲,于是那种欲望的沟壑是永远无法填满的,因而便要陷入了精神上难以摆脱永无止境的困境去。
就是说,这已经成为一种病态,精神分裂,所谓恋童癖。
即使译得并不好(甚至让人恼火),但仍可以看出那些华美的词语,点缀着深刻的忧愁与痛苦的气息,处处暗藏隐喻、双关语和讽刺,有时连珠妙语,有时时空错乱,读来甚令人讶异。或能说这不已是叙述故事的小说,而更像是一种抒发。也的确,是像亨一样的人内心压抑窒息的痛苦的宣泄一般。
不少类似于呓语般的自述,就像梦境一般,一种幻觉,一种妄想。
其中的具体情节则应该由每个读者自行体会,美妙之处总难描述。
“后来,等我明白我的头脑快要爆裂的时候,我就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收集到一起,加上原来存放在比尔兹利的东西——一箱书、她的自行车、旧外套、高统套鞋——在她十五岁生日那天,作为一个无名人士捐赠的礼物全部寄给了位于加拿大边境一个受到大风吹刮的湖岸旁的一所孤女院。”
“我的汽车缓慢吃力地前进,多洛蕾丝·黑兹,
最后一段长路又最为艰辛,
我将被抛弃在野草腐烂的地方,
余下的只是铁锈和星尘。”
到后来,亨不停地忏悔,甚至变得可怜。可这,与任何罪犯事后的悔恨有何不同呢。
假如一开始洛没有主动成全亨,后者也有可能,哪怕多小,会保持一种不敢逾越的姿势的。如果亨和洛能够像正常的父女一般生活,可能会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可是小说,或者说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给你一个你读完不禁假设“假如”,另一种可能,才由此引发思考和反省。
带着厌恶反感甚至痛恨,抑或理解同情怜悯去解读亨,去解读洛,都不过是你自己内心一些情感的共鸣呈现,你的道德选择。
此书在一些国家遭禁,因为它逾越了道德过多的尺度,在不少方面都是禁忌。但纳博科夫最后说道“我既不读教诲小说,也不写教诲小说。不管约翰·雷说了什么,《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说教。对于我来说,只有在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我直截地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意即作者本意并非要探讨的是某种道德,而仅是作者的虚构作品。
虽说在移居美国之前作者已有这部作品的想法,但美国的现实生活着实为纳博科夫提供了不少素材。“古老的欧洲”与“年轻的美国”,莞尔。
私以为,读此书,最直接的是感受其中语言的张力,描写,叙述,都带着魔力。其次是思考这个故事呈现背后的意义,而不是纯粹地去批判或者赞美这份畸形的感情与其中的人物。
另外,华丽优美的句子刻意或不经意隐藏了不少言外之意,容易因为读者执意于故事本身而被忽略,或者仅是知识不足而难以理解,某种隐喻,抑或批判、讽刺,令人叹服,当然也是值得细细咀嚼的。当然,想要读懂这层面的含义可能就需要借助额外的帮助了。
总之,关注故事本身而非故事附带的道德判断,读洛丽塔,还是很不错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