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1400字

(2019-09-17 04:20:41) 读后感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1400字

《好的孤独》读后感

对“网红”人物,向来我是不感冒的。究其原因,大抵不外乎两点:大多数“网红”,真才实学不够,哗众取宠有余。

吊诡的是,我这次却是先知晓了“网红”陈果,继而才读了她的《好的孤独》

《好的孤独》,严格的说来,不都在,甚至主要不是在讲“孤独”,而是在讲人性,讲人生。因此,读完此书,我收获的是关于人性和人生的教益,而“孤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孤独”,是人生绕不开,躲不掉的话题,尤其在精神层面更是如此。

陈果在书中说:“孤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重要的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独立思想’。……‘孤独’本就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

她还说:

“孤独≠寂寞。‘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

确实如此。“孤独”,是个体精神富足的外显与自在从容;而“寂寞”,则是个体因内在的空虚、不知所措的无聊与惶恐;“孤独”是主动的精神愉悦和享受,“寂寞”是被动的心灵的煎熬和无助;“孤独”是与自己深情的对话,“寂寞”则乞求他人关注;“孤独”让人沉静复成熟,“寂寞”是在喧嚣过后更加的空虚和焦灼。

“孤独”常常给了我们精神自由自在空间和机缘。它看似冷清,却异常热烈;看似平静,却波涛汹涌。

但大多数人为了逃避“孤独”,为了寻得那份表面的“安全感”,遂选择了貌似热闹的主流生活,从而让自己的心灵世界被麻木、冷漠和荒芜所覆盖。

我以为,活成了别人,却远离了自己;意识层面似有诸多的丰富和满足,潜意识层面却时有悬在半空的惴惴不安;这种状况常常吞噬着个体内在的安宁,并不断制造出令个体心猿意马的心灵的焦灼和分裂。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陈果说得完全正确。因为这样的活法更真实,尽管它可能在他人看来是可笑幼稚,甚或荒诞不经。但也只有这种活法,才能真正贴近自己内心,做到忠实于自己,进而才有可能获得内心的踏实感,这就是所谓的与“心灵的地气”连接。这样做人成本最低,而受益最大,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活得轻松自在。这也是对生命自爱的兑现和践行。

正如陈果在书中说到:“‘心’成了我们最后的栖息地——一个足以与世俗生活相抗衡的‘彼岸世界’。”

这是一个人,最终可以托付,可以相依,可以对话,以及可以至死同在的伴侣。但大多数人却在生命的大多数的时间里,与这个“伴侣”并不亲近。只有在生命的低潮,才偶尔把它记起。对心的倾听,对心的眷顾,时常与心在一起,这不啻个体生命的重大课题。

对陈果这本书,我也有些不同的想法,例如,对书名的异议。

我以为,就“孤独”一词,不宜用“好”与“坏”来定义。“孤独”于每个人而言,皆是真实的存在。其中,没有“好”“坏”的区分,只有个体对“孤独”理解深浅的不同。当然,我更不同意有书友将“好的孤独”的“好”,一一罗列出来,以衬托另一类“孤独”的“坏”。

其次,就本书实际所载内容看,,书名《好的孤独》似有“挂一漏百”之嫌。其书中内容有很大的比例讲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人之“生死观”,而这不都是可以用“孤独”的概念所能涵盖的。我想,如果用《人性与人生》作书名,可能更符合实际内容。

(2018、02、07 老邓于成都)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