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_1500字
(2019-09-09 11:12:34) 读后感 -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500字
阅读之前扫了一样评论,褒贬不一,更加重了我阅读的兴趣 : 这是一本有争议的书。从我个人角度而言,这是一本很棒的小说,给四星没问题。
在我有限的观察里,发现了一个现象:当某种东西开始“流行”起来以后,不少人会对它的价值开始存疑,甚至避开它,因为后者格调不高。举一个例子,罗永浩的“情怀”,当年在其演讲中也令人豪情满怀,但一旦“情怀”这个词流行起来后,再使用它,就显得俗气了。我小时候当“酷”这个词刚引入时,自认为也很酷,可当我的父亲这样形容我的时候,不禁心头一凉:连落伍于潮流的父亲都会用这个词了,这分明在说我uncool嘛。
东野圭吾本人保持高产,作品被大量翻译、出版并被改编,让他日益成为了一个流行作家。我觉得没有比阅读、传播、讨论、争议还有高收入的事实更能成为对一个作家的赞誉了。东野圭吾已经流行了很久了,这不是写一两本穿越类的书或者借着某个文学评奖后的推手与炒作能够完成的。
当某些作品不流行的时候,可能因为风格突出,可能因为艰涩不易读,可能亚文化的性格太强。东野圭吾的流行,因为作品兼具深刻与通俗(而非庸俗)。我尤其热爱他的一点,在于他在题材上一直在探索。在读完《劫持白银》(又译作《雪国之劫》)后,我了解到东野圭吾是在年纪不小的岁数才开始学滑雪并以此作为题材创作。我自己也滑雪好几年了,基本满足于速度的快感,知识上非常薄弱。我不知道怎么选一块板,不知道许多动作的名称。但东野圭吾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知识储备,能够把“滑雪”作为一个故事的骨架。能够运用知识,是对知识的高级提取,而非简单的吸收。
题材的探索也体现在《湖畔》:触及为孩子进入私立学校,家长们白热化的争夺战。不知道这本书日本人看了,会有多少人纷纷被打脸,回忆自己或狰狞或猥琐的行为。
在本书中,脑科学的前沿发现和趋势同样被触及。不知道实际的情况如何:如果是写实,东野圭吾必定做了大量研究;如果是想象,那么就是一种很高级的想象,自洽且合理。
我无意于讨论文中的“死亡”:怎样才算作死亡。我本人被吸引的,在于他所给予的体验:母亲对于孩子“将死未死”的体验。现实中我们只过着有限的人生,而书里千奇百态。
熏子的行为,真的能简单被视作“溺爱”“扭曲”吗?我体验过孩子未知的疾病、躺在恒温箱里。在刚刚出生、还没有朝夕相处的情感纽带的情况下,已经感觉痛不欲生。因此非常厌恶独生子女政策,让父母的牵挂与担忧完全压在一个孩子之上。
熏子没有办法放弃一个看上去只是睡着了而实际已经“脑死”的女儿。于是她采取了积极的行为,为孩子康复肌肉,甚至请老师来教育。“死亡”这个词很诡谲,它让事情呈现了两面。如果不使用这个字眼,那么这只是一个生病了、一睡不醒的孩子,这是母亲眼中的情况;如果认为孩子“死了”,那么一切就显得毛骨悚然— 她看上去就像变态地摆弄一具尸体!
故事在这两面中扭转前进。在熏子的戏份里,几乎都是温情脉脉和不竭地努力。在他人的戏份里,东野圭吾营造着一种不寒而栗的氛围。虽然不是推理小说,但一样不缺乏波澜,不缺乏急转与悬疑。
我一点都不讨厌熏子,甚至我觉得她比一般人更勇敢和坚定。如果肉体仍鲜活,怎么能够轻言放弃?熏子的尴尬是,瑞穗的肉体存在了太久,没有像别的脑死病人一样很快衰竭。久得让周围的眼光都异样了,久得让熏子自己也经历了困顿和探索。如果情况继续下去,她必须活得更加偏执和尴尬。这种“母爱”和母性角色的设定很传统,也是颇无奈。其实父亲的爱一样可以很浓烈。
不过,不满意的设定,在我看来是移植了瑞穗心脏的男孩。一头一尾的呼应,甚至还闻见若有若无的玫瑰香气,都太有“大团圆”结局的嫌疑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