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读后感_1100字
(2019-09-02 15:51:48) 读后感 -
《刺》读后感1100字
读『刺』的时候,刚好看到一则新闻推送:17岁女生长期睡觉打呼,怎么叫都不醒,同舍室友不堪其对于身体和情绪的“持续伤害”,终于忍无可忍,联合其他宿舍女生共8人,将其从上铺拖下轮流殴打,致耳膜穿孔。
校园、青春、冲动、群体、暴力、沟通、以暴制暴?似乎见怪不怪却依然触目惊心的故事,在舆论的风浪里翻一个滚,让围观的人们望见些善恶的浪花,激起些悲悯的思索,引发些幸存的焦虑,而后慢慢淡忘远去,等待下一个相似。
感觉上,李尚龙更像是这样一个新闻工作者,希望将以往关注过的所有案例融合成一个带有宿命色彩的故事,通过校园、职场、网络乃至经此往后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伤害与伤害串联,来揭示社会暴力的产生、滋长、爆发、传递以及可能的消解。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声音,能够感受到背后的认真与诚意,以及对于热点的敏感与执着。
但是,或许是听闻了太多的类似,又或许是经历过些许的雷同,『刺』里的故事并没有像介绍的那样带给我文字的绝望。除了最后部分略带天马行空的未来狂想,其余更像是法制栏目的一个系列报导或案情追踪,有叙述者的激愤,有旁观者的无奈,却少了些当事者的深切。
“你的暴力里没有感情”,这是『杀手阿一』中一句台词,也是呈现和解读暴力事件最基本视点。
作为几乎融入了人类血液而无处不在的暴力基因,它的历史等同于人类的历史。暴力和破坏的本能冲动一直都潜伏在每个人的体内,不知何时经过潜意识的层层伪装后表现出来。正如书中描述的老师会将成绩不好的学生安排在第一排,或是在公布成绩时对倒数一二的蓓蕾姐妹不无嘲讽地说“名次自己回家分吧”,其实都暗含着一种言语和行为的冷暴力。
可以看到,任何一种暴力形态的起源和发展,都是施暴\\受暴\\参与\\围观者各方独自家庭史、情感史、心理史等个体成长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一种碰撞和爆发。因而,深入考究暴力事件背后的人性因子和个人成长史,比如蓓蕾姐妹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熏陶、比如刘涛本人的内心自卑与情感恐惧等,才是解读暴力之所以表现为暴力的核心。但显然,『刺』有些太过用力的凝视暴力事件本身,而忽略了这部分内在关联的呈现。
或许,从一个旁观者角度来深入挖掘某一暴力事件的内核,本身是有难度的,更何况还包含着重构、虚拟和渲染的要求。我想,假如作者没有那么大野心,想要在一个10万字左右的篇幅中一举呈现三种形态的暴力,而仅仅是选取其中一、两个部分进行延展和深入,可能更能实现他“文字越绝望、世界越有希望”的初衷。毕竟,对于不断被各种暴力事件刷屏和刺激的围观者来说,不能带来更新视角或更深理解的故事,终究会显得有些单薄而不够生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