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1984》读后感_800字

(2019-08-11 07:26:46) 读后感

《1984》读后感800字


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疾病缠身(1903年至1950年)。但他洞察力敏锐,文笔犀利。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认为写作有四大动机:“自我表现的欲望;唯美的思想和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政治上所作的努力”。《1984》的写作用了其一贯的作风,即政治讽刺。和他的另一作品《动物庄园》一样,都是以“反极权主义”为主题的政治预言。

《1984》的世界并存着常年战争的三大国: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作品的主角温斯顿(外党)在大洋国极权恐怖统治下绝望度日,对当权者(老大哥big brother)慢慢产生了怀疑,渐而在地下进行了无力抗争,渐而事发被捕被改造成老大哥的忠实信徒,甚至在受尽肉体和精神摧残后还背叛了爱情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关于温斯顿的故事,作者揭发了极权主义对语言和思想进行极端控制的事实,有力讽刺了极权主义的危险。

《1984》以悲剧结尾,但前半部分不乏喜剧,包括与带有无产阶级个性的非知识分子茱莉娅的相爱从而坚定了自己的内心,包括对奥布兰见面的期盼,包括有了自己的藏身处,包括写日记追忆过往客观历史的行动,包括那个玻璃镇纸等等。文章悲喜交加,张力极大,对茱莉娅和对奥布兰的前后感情变化成了《1984》的两条写作主线,相互对称,遥相呼应。

《1984》不管是人物出场刻画还是人物内心刻画都很成功,而其对人物梦境的刻画描写更是力度匀称,本色而到位。以第三人称视角很好诠释了“我之所以写一部书,并不是要加工一部艺术品,而是因为我有谎言要揭露。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审美的活动,我是不会写的。”当然,文中也有很多对“玻璃”的刻画,就像他说的“好的文章就像窗玻璃”。文中两三个篇幅冗长的政治性伪造文件,作者本人也发话了,不能省。。。。。。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创造的很多词汇后来也收入了英语词汇。足见其影响有多深远。

有幸拜读反乌托邦三大作之一《1984》,套用狄更斯的一句话,《1984》所脑洞出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