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200字

(2019-09-03 23:29:10) 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200字

本书更像是一本王阳明自传,讲述其整个人生经历,其间穿插了王阳明对心学的论述,直到最后一章开始重点讲知行合一,内容形如散文缺乏条理,一些举例也略显牵强。但细读下来,对王阳明这个历史人物也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一、王阳明之初印象
我们的教科书谈到“唯心主义”时,特意举了王阳明的例子。说有一天他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
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作为一个三观端正对唯物主义深信不疑的社会主义好青年,在看到这段解释时心里暗骂了两个字“扯淡”!以至于在到看本书之前,王阳明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位只会无稽之谈的老学究。
二、龙场悟道到心学大师
龙场悟道其实略带传奇色彩,说的是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因反对宦官刘瑾而被贬谪直贵州龙场,在这荒芜且静谧之地,他结合历年遭遇,日夜反省,忽然一天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大概意思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从此之后便开始了一条自媒体之路,著书讲学,誓死将心学发扬光大。期间发生了王阳明心学最光彩夺目也是最后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其实也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
三、何谓知行合一
我们总会误解知行合一就是实践出真知,王阳明提“知行合一”的苦心是让我们在良知上用功,“实践出真知”不过是个附带战利品而已,或者更确切的说“实践出真知”只是一个常识而已,而不是一个理论。知指良知,行指人的实践。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与行的合一,更像是我们的良知所触发的类似直觉的反应。书中举了个例子,高楼上掉下一个冰箱来,我们第一反应就是逃跑。而当我们看到高楼上掉下一个婴儿时,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去承接。这就是致良知,遇到冰箱逃跑,是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它是恶的,砸到你会把你砸死,而生是本能,所以要躲开。看到婴儿掉下,良知马上会告诉我们,他是善的,因为他是一条生命,我们的良知对自己的生命重视,当然也重视别人的生命,所以要去承接。在这两件事中,你没有思考的时间,你只能靠我们今天所谓的直觉去做出行动。如何致良知,就是听从我们良知的指引,也就是直觉。
四、补充
在看本书的过程中,自己正在看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该剧讲的是1566年前后嘉靖帝朱厚熜与海瑞的故事,很可惜王阳明是在1529年去逝,剧中并没有提及王阳明。但其有助于我们理解明朝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嘉靖帝沉溺于修道长生不老之术、宦官把持朝政国库空虚、朝廷大臣都是理学的崇拜者。可想而知王阳明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剿匪平乱的同时推广心学可谓举步维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