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局外人》读后感_1600字

(2019-09-09 12:15:41) 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1600字

群里有人对加缪推崇备至,遂将其成名作《局外人》翻来一观。看之前比较了几个版本,柳鸣九版相对来说文学功底更深,相对“雅”。有些版有作者生平,有助于理解创作背景(脱离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对书的理解把握就有片面之嫌)。几个版本我是对照地看的。

《局外人》第一部分从默尔索母亲葬礼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的平铺直叙,仿佛一本默尔索内心意识想法的流水账。什么都是“没有意义”“不重要”。。。第二部分地点在牢房,是身在囹圄的自我意识和冷眼旁观的社会意识。说实话,读前一部分时真心对此书无感 ,just like a “LÉtranger”。可是在读到“坐在我的移动狱室的黑暗里,我意识到,回响在我疲惫大脑里的是这座我热爱的城市的那些特有的声音,在一天里特定的时候,我总是特别享受这些声音。在已经倦怠的气氛中报童的叫卖声,公园里鸟儿最后的鸣叫声,三明治小贩的喊叫声,电车在上城的街角拐弯时的尖叫声,还有黑夜降临时港口上方隐隐约约的嘈杂声——在回监狱的途中,这些声音使我重返囹圄的过程感到自己像一个盲人,沿着一条每一寸都烂熟于心的路线旅行。是的,就是这样的夜晚,每当这样的时候——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总是感到对生活如此满足。然后,等待我的是一晚上舒适、无梦的酣眠。现在是同样的夜晚,然而有了一点不同;我正在回狱室的途中,等待我的将是一个被来日的不祥之兆折磨的夜晚。因此,我意识到,那些在夏日傍晚的薄暮中熟悉的道路,既可以通往牢房,也可以通往无忧无虑的、平静的睡眠”这段时,突然觉得:就是那么多的平铺直叙的慢慢积聚发酵,在此刻突破了那个情感的阈值。及至最后默尔索被判处死刑,只不过因为他在母亲葬礼的“无情”,所有的一切就这么“荒诞”地结束了。

“人生荒谬”是加缪在《局外人》中表现出来的主题。形象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返过头来看,的确是这么回事儿。可是从心底里,我不太认同。正如所有的偶然造就必然一般,本来可以活的积极,干嘛非要那么消极呢,苦果子只有自己吃。(百度: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鉴于此书成书时代背景,上述一切不难理解。每个作品不可避免地要带上作者本身的影子,打上时代的烙印。本书写于二战期间,这个时期,西方世界正处于战争的恐慌之中,人们对社会充满迷惘,精神没有归宿——我认为加缪本身在一二战期间受到的伤害也可以计入其中。默尔索们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他们孤独、痛苦、冷漠,但又不甘于被现实的世界如此凌迫,于是他们变成了世界的局外人,自我成了自我的陌生人。他们以冷漠来反抗生活,却最终未能逃脱在命运面前的惨败,悲剧是注定的,但蔑视悲剧的态度却让他成了一名挑战荒谬的英雄——度娘这么说。

ヾ(╹◡╹)ノ~我是华丽的分割线ヾ

加缪生平:1913年生于法国非洲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出生次年一战爆发,父亲战死。加缪从小在阿拉伯贫民窟长大,贫穷和死亡是他小时候对于生活的印象。二战爆发时加缪26岁,在亲友的资助下完成大学学业,专业是哲学。已经开始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戏剧方面,写剧本办剧团,甚至亲自登台表演。从希特勒上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加缪一直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抵抗运动。1940年,他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两次世界大战给加缪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让他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