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毛泽东传》读后感_1300字

(2019-08-28 09:53:49) 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1300字

较客观,真实,从第三视角,按照时间顺序,如实记录了毛主席从少年时期到驾鹤西去如此时间跨度时期较关键的节点的大事记。

毛主席生于贫困家庭,自幼未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当时国内军阀割据,国外列强殖民的动乱时期,年轻的毛主席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出路。他背井离乡,去外地读书,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读书年代,倔强不屈的性格使他成为了学生中的另类,当然也受到了一些名家的关注和青睐。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看到中国即将被卖国贼背叛而沦陷的危险,少年毛泽东通过自己和周围有志之人的努力,成立民间学生组织,群众组织,企图从思想上呼吁当时的同胞。而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且受苏联共产党主义的影响,中国有志之士逐渐成立了中国的共产党,逐渐和国民党站在了同一历史舞台。

作为共产党内地位不高的小角色,年轻的毛泽东逐渐用符合中国底层阶层国情的指导方式从众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早期共产党人精英中脱颖而出,通过自身突出能力和强大执行力及善于斗争的优势下,逐渐获取了共产党的领导权。

从一个不为国民党重视的\草寇\组织,到逼迫国民党开启\重庆谈判\,到国民党不得不动用庞大尖锐的军队进行几次围剿,早起共产党在坚强地生存成长壮大。但共产党也受了很多挫折,因被国民党的围剿不得不放弃一些城市领导权开启艰苦漫长的长征。在此时期,中年毛泽东在关键决策上扮演了非常重要作用,共产党大的方向性决策也是毛主席和各方斗争胜利的结果。也只有如此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及永不服输和敢于同一切不合理现象斗争的决心才使共产党在如此艰难状态下存活下来。

在面对国家生死危亡的情况下,共产党选择和国民党合作,共同抵御侵略者,使国家免受被殖民危险。当意识到国民党执政领导人不能真正从人民利益角度考虑及传统体制只能让底层劳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之中,毛主席又领导共产党凭借土地改革、统一战线等措施获取了底层人民、一切可能统一的力量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成立了新中国。

建国后,在对待苏联国际共产党主义的领导、国内经济惨淡工业几乎为零、国内人民受传统思想束缚等情况下,毛主席敢于质疑和放弃苏联国际主义的领导,下大力气发展经济,敢于面对众多传统之士传统思想体制的压力,希望思想意识形态上建立一个“百家齐放”的民主盛世。然而,个人感觉毛主席性格过于要强,导致过分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泱泱大国所有民众都能按照他的思路去改进。然而这种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不可能作为治国的依据。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受现实的限制。

在毛主席执政后期,遭遇了一生中最受质疑的“文化大革命”。不得不说,文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理论依据是错误的。好在毛敢于打破一切看似常规的惯例,从来不相信惯例和规矩,在社会出现一些问题时有魄力去解决。错在不可能依靠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学生,不可能实施绝对的民主。这种推到重来的做法看似很有魄力,但另一面也过于极端。尤其当主席晚年时期精力时间都跟不上的情况下,被投机分子的利用也是文革失败的必然。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一生,是永远把底层人民放在首位,永不言弃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一生。有功有过,但功远大于过。致敬毛主席为梦想奋斗的年轻岁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