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500字

(2019-08-26 18:56:47)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500字

历史人物在某一历史节点上的一些表现,往往非常复杂。它必然与时代宏观大背景息息相关,也与其性格和个人当时的微观处境紧密相连,有时候后者甚至可能起到更为根本和直接的作用。

通古今之变,并成一家之言。黄仁宇先生在书中那种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的咏叹性叙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军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都无法扭转时局”。

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成为那个腐朽制度的牺牲品。大明历史步入万历年间,纵使再有“重华大孝,武穆精忠”之类的贤君良将,也难扭转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

之所以说大明王朝的颓势在万历年间已经显现,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关系已经明显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不相适应,而想要打破这种腐朽制度造成的僵局,紧靠一己之力和个人勇气明显不够。大明王朝衰败的症结,非一日之败笔,非一人之罪责,而是制度积弊造成的。当社会诟病和制度缺陷益深,再想扭转时局则为时晚矣,仅凭个人意志难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是沿袭旧制固步自封,还是鼎新革弊改革图强,可能是明朝由盛至衰过程中未曾及时察觉、妥善权衡、有力处置的关键问题。

很庆幸在读李贽那一章节收藏了几位书友的看法和思想:

  • 道德的标准高高在上,可以用来膜拜而不可以用来做标准,可以用来立圣人而不可以用来救黎庶。可见儒家学说和道家、佛家一样,都是修身之学,而不是济世之道。三教红花白藕青荷叶,殊途同归。古今为鉴,可知以一家之言来治国安邦,一厢情愿罢了。
  • 道德与感情交杂最深,也更容易左右民意,因此大凡有何争论和分歧,人们总喜欢以道德作为武器,而道德恰恰是缺乏解决问题所需的刚性和实际性的。
  • 只求道德而不讲究法律,那就好像穿不穿衣与穿多少衣区别。用道德横量一件事往往非黑即白,在我看来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而不是别人的,道德无法裁量俗世的行为而只能横量人的内心。
  • 我们说辩证看问题,实际上,辩证也受自己视野的局限。知识储备、视野、角度、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无不影响着自己的决策。虽为一念,有时候难免冲动与偏执,难的是两权取一。难怪乎我们常说有舍才有得。确却地说,人是矛盾下的选择综合体。社会想大同,宇宙理论想统一,人想兼得。我们对生活,想悠然,却陷入柴米油盐与无尽的拖地洗碗;于工作,想离家近,却为了钱与权,不得不离家弃子;于做人,想无争,却无法避免尘世的洪流。
  • 想来,王阳明悟知行合一,武侠里悟天人合一,生活中悟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做人悟德才兼具,做事悟兼顾各方,于已,修身修德望,于家,齐家齐老小。择其善者而从之,兼纳各方,取各方之长,补已之短,方守正道。所以,人说人越成长,责任就越重,将各种矛盾统一于一已之心,于千万瓢之中,取自己那一瓢,足矣,在内心深处,追求万物的平衡、协同与统一。
  • 中国的“法制法治”的透明性要远远高于西方——对于中国人而言,没有一条法律能高过“公道自在人心”这条天法。而所谓现代法律制度本身就是西方社会用来愚弄相对“精英阶层”的制度——复杂化不稳定因素在西方统治阶层看来是可以让人完全消耗掉“人性”的最佳工具。
  • 以道德代替法制,以传承代替择优,文极而武动。万历由励精图治转为消极抵抗;首府无论张居正或是申时行虽采取截然不同的为政之道,但结果无异;戚继光富于创造,有大将之才,却有心无力如昙花一现;李贽的极端前卫虽有可取之处,但仍在桎梏之中……文极而武动,注定了一个王朝的悲惨结局和另一个王朝的崛强势起!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