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_1300字
(2019-09-08 01:12:25) 读后感 -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1300字
我们所处的社会有许多关于死亡的忌讳,我们对死亡避而不谈,我们拒绝关于生命周期的限定。当疾病来临,当衰老来临时陷入一场与医生一起编织的幻想。这本书适合每个人阅读,只有认识到医学的局限,认识到衰老与死亡的不可避免,才能在衰老或死亡来临时,不是惊慌失措地交由医生、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而是自主、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我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也可以有最好的告别。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无论是医学工作者还是公共政策,对于老人以及绝症患者的关注点都仅仅着眼于他们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但是人们忽略了五种需求虽然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比如书中提到的——
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
对于末期病人和老人,除了安全和长寿,他们还有优先考虑事项。
事实上,在阅读此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争取一分一毫的生命是他们全部的目标。因为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是这样,医生告诉患者全力进行的治疗是一列你可以随时下车的列车,你只要说一声就可以了,但是患者几乎都一路坐到了终点。阅读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患者不下车是因为他们被医疗科学能力的幻想所蒙蔽,是因为他们无助——人只能死一次,没有经验可鉴,不知道该如何权衡目标。在绝症留下的狭小的可能性内,他们也在探寻生活的余地,即使身体的独立性下降甚至丧失,也希望保留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因为整个社群没有认识到这种需求,末期病人和老年人成为了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缺失的牺牲品。
我认为,作者写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当我们都能认识到这个我们避而不谈的话题背后潜藏的需求后,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改善个人衰老体验——尽可能免除疾病的困扰,以及维持足够的活力及能力去积极生活,而不是将整个医疗体系和文化围绕微弱的可能性建立。
当然,重塑我们的养老机构和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健康和安全体系易建立,但评价是否帮助人们生活得更有价值的指标却难以确立;二是在面临年老和患难时,人的勇气很容易被疑惑和焦虑撕裂。
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这种勇气已经够难了,我们有很多理由回避它。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对此,医学工作者应当努力与他们建立“解释型”关系,告知并帮助分析情况,帮他们权衡更大的目标,帮助他们为后果做好准备,帮助维持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联系和快乐。
在这种关系中,医生的角色是帮助病人确定他们想要什么。解释型医生会询问:“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你有些什么担心?”了解到答案以后,他们会向你介绍红色药片和蓝色药片,并告诉你哪一种最能够帮助你实现优先目标。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我觉得社会把老年人边缘化了,结果就是我们根本不理解老年人到底想要什么。不妨与他们多进行对话,努力理解对于末期病人和老年人来说,不同环境下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把他们当作人看,而非仅仅当作病人来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