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后感_3500字
(2019-10-02 22:43:23) 读后感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后感3500字
你是否经常有这样的困扰:自己读书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买书的速度;所有的书都只看了个开头就被扔在一边;别人提起某本书或者某个作者有趣的观点时,只会发出“好像在哪儿见过”、“好像是听说过”的感慨;永远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书,永远想不起来书里讲了些什么。
如果你也为此困扰,那么可以好好读一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这本书,可以帮你解决你身后那些几十成百甚至上千本未读书目的问题。书中介绍了一种独特的笔记阅读法,聚焦“有效”这一关键词,贯穿阅读的整个过程,通过做笔记,把读书变为汲取营养、启发思考、转化智慧的过程。
这套“笔记读书法”的创造者,即本书的作者,日本自由撰稿人奥野宣之,也因此被广泛成为“笔记本作家”。无论是读书、工作还是兴趣爱好,他都坚持用手写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这种理念在日本颇受欢迎。同时,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广为流传,他的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也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
作者把整个读书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选书、购书、读书、笔记、活用。每一个过程都介绍了具体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实现“有效读书”这个目的。
分享一下书中的要点。
1.列购书清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看到五个步骤,大家难免质疑,单独把列购书清单作为有效阅读的一个步骤是否有些太隆重了?买书不应该是一种随性而起或者邂逅相遇的行为吗?购书清单真的那么重要吗?
看过本书就会明白,有效阅读不是从翻开一本书开始的,而是从拟定购书清单开始的。
多少次我们走进书店,每个分区都逛一逛,却始终不知道自己该在哪个区驻足,一晃半天就过去了;
多少次我们面对着网络商店疯狂打折促销活动,一页一页地刷着海量图书目录,却始终选不中自己想要的书,一晃一晚上就过去了;
多少次我们买回了新书,兴致勃勃地拆开包装扯去书腰,却堆成书山也没有翻开一页,一晃一年就过去了。
如果你想要把读书作为一种有效获取知识的途径而非单纯娱乐消遣的时候,这些买书的习惯是应该摒弃的。买书的过程浪费了时间,书买回来发现可读性不强或者并没有时间去阅读,浪费了资源。这样的结果无法称之为“有效”。
所以,依据购书清单去买书,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有效阅读的第一步。
2.选书的技巧——“书里推荐的书”奥野宣之在书中提到,“有样东西是购书清单上的常客,更是我最可靠的好帮手,那就是‘书里推荐的书’。”
当你喜欢一个作者的作品时,通常情况下,他的书里所借鉴他人的观点是会被你认同和接受的,他所欣赏的其他作家的作品是会引起你共鸣的,那么你喜欢的这本书,就不仅仅是读到了一本好书这么简单,而是将你引向兴趣领域的一条路、一扇窗。就像奥野宣之所言,“找到能帮助自己找书的‘枢纽书’。”
比如在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想去读法国哲学家阿兰的《幸福散论》,因为作者在书中提到“很多书塑造了现在的我,但如果一定要挑出一本,那本书就是法国哲学家阿兰的《幸福散论》。”
这真让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能够让一年阅读好几百本的奥野宣之觉得如此重要甚至称得上是塑造了他呢?
书最后附录的参考文献,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其他书里的观点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丰富购书清单的线索。甚至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评价,去决定是否需要读这些书。比如作者提到另一本书时,评论道“他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文字确实晦涩难懂”。这样的话,也许我们就不会再去选择读那本书了。
不管怎么样,能够排除一些书目,也是在帮助我们整理购书清单呢!
3.从哪里买书也能算个问题?书单都列好了,直接网上下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为什么还要拿出来单独作为一个环节呢?
因为毕竟我们列书单的过程可能来自某个广告海报,或者来自某本书中提供的线索等等,而非真正见到书本身。奥野宣之提倡在实体书店买书,因为只有看到实物,才能判断这本书是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当然,基于我们生活的现实,网上购买比在实体书店购买在价格优势上要大的多,所以我们当然可以选择网购,但是前提是,见到实物,或者能够确定书的内容,再进行理性购买。正如作者所言,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掉对于现在来说不需要、没必要读的书,只选择自己真正想读、有必要读的书购买。”
4.信息细分与信息一元化,究竟哪个更有效?读书笔记的信息一元化,指的是所有关于读书的内容,“包括日常随笔、剪报和读书笔记,都要不分种类地记在这本笔记本里。”
刚看到这一点的时候,确实令人感到诧异,因为这是有些颠覆我们日常认知的一个做法。常识难道不是“细化信息分类更加高效”吗?
但是,当我回顾总结自己做笔记的情况时,就只剩双手赞成了。
为了便于归类,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会准备好几个本子来做笔记,摘录优美语句的、生活常识的、教育的、财经的等等,根据个人爱好和常读书目不同设置不同的分类,每一类单独拿一个本子。可是结果呢?每次看书的时候,都要为该记在哪个本子上而翻腾半天,一年到头下来,每个本子记不了几页内容。想出门随身带着看吧,总不能走哪儿把这么好几本都装着,于是只能在书桌上堆着。
这样把所有的笔记汇总到一个本子上显得多么重要!而且,你大可不必担心把所有的信息都混记在一起,而在想找某个有用信息的时候找不到。放心吧,我们作为需要维持日常工作生活的现代人类,一年下来所记录的读书笔记,不至于让你翻得眼花缭乱都找不着的。何况,是我们自己亲手记录的笔记,在什么地方大概印象都会比较清楚呢,只需简单的翻翻一般都会很容易找到的。
5.做笔记的关键——专注与坚持书中介绍了几个实用且操作性强的做笔记的方法:比如葱鲔火锅式笔记,摘抄一段原文,紧接着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比如剪报式笔记,把书腰、信息卡片等剪裁下来,贴在读书笔记上;比如在书中做记号的方法,利用书签、不同的划线方式等进行记录。
这些方法具体简便,可操作性强。但是,方法只是一种手段,能够让读书笔记发挥有效作用的,在于作者提到一个理念:专注。
作者在书中提到,写读书笔记的窍门,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如果抛开自我,那么读书就毫无意义,也更谈不上有效。作者从选书、购书开始讲起,列书单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明确目标,让对自己很重要的书、很重要的事更突出。只有彻底专注,才能做好。
6.那么,效果来了?要想读书有效,只有把书中的内容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称之为有效;只有对已读的内容进行信息的输出,才能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那么如何进行信息的输出呢?这就到了有效阅读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终展现“有效”这个成果的一步——重读笔记。
在重读笔记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意外的收获: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完整地阐述书中的观点;
那些记在笔记里面的随感,毫不费事地就可以整理出一篇带有自己独特思想的评论文章;
把笔记中散落的信息进行重组,会为自己现在的工作提供创意源;
构建了一个思想的仓库,为独创思维打下基础;
仿佛收到了一份来自曾经的自己寄来的礼物,让人心情愉悦。
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想法在不断输出。当你拥有了这些意外的收获,这样的阅读应该称得上是大大的“有效”了吧。
如果把读书过程比喻成厨子做美食,那么选书和购书就是就是精心挑选食材,读书并做笔记就是煎炒烹炸,而活用就是掀开锅盖、香气四溢,所有食客味蕾被挑逗、即将开启风卷残云的一刹那。高超的厨艺需要修炼,高效的读书亦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厨艺有秘笈和绝招,而我们在读书过程中所需要修炼的,就是要把读书笔记变成一本“读了它我就可以做自己的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