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_2500字
(2019-09-12 09:58:07) 读后感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2500字
刚读完《西方哲学简史》,该书写的很好,不过心中还有许多疑惑未解开,特别是对于近代哲学的思想变更还有着许多疑惑,缺乏一条清晰的思维脉络去梳理这些伟大哲学家的史诗巨作。但在本书中,这些哲学巨匠们提出的思想被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故事,由作者以诙谐、幽默的口吻娓娓道来,中间穿插着后人客观的评价和作者主观的认识,这些简化版的哲学思想让我时而惊叹,时而大笑,时而又扼腕痛惜,真的让我觉得妙趣横生。
先谈谈哲学最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这一类的问题,也就是追寻人生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回答方式,一种是以理性的思维和严密的推理为基础的哲学家,一种是以非理性和权威为指导的宗教。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简述为:怀疑-理性和经验-否定-科学-多元五个部分(宗教的影响省略),最初由老顽童苏格拉底的“死了都要问”引发怀疑论;后由笛卡尔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论题,和斯宾洛莎将数学应用于哲学分析,提出理性主义;学霸培根觉得知识应该是来源于实际生活,提倡重视事实,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也就是经验主义;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牛顿力学的提出,人们都开始重视经验主义,甚至发展为决定论,认为意识完全是由物质决定,通过物理学可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世界;接下来休谟提出了更深入的怀疑,基于理性主义的哲学推导需要不言自明的公理,这已经犯了独断论,而经验主义得出的结论往往根据因果律推导而来,但无法仅仅通过观察和分析就能保证事情的因果关系,这也导致了决定论;那如果理性和经验都不能回答哲学中那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你说该怎么回答呢?这时康德出现了,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人的认识方式早已固定,这种认识形式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无法观察到事物的本质—“物自体”,这种说法为上面的争论做了折中处理,既能说明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又能解释经验论的不足;但霸气的黑格尔却不答应,他看到万事万物总存在矛盾,但矛盾的发展到最后又会达到动态的平衡,推广至哲学可以知道哲学的发展也是由上面这两种矛盾相互制约,当在某一时刻达到平衡时成为“绝对精神”;不过霸气是没有用的,但凡提到“绝对”二字,那肯定是不靠谱的,叔本华觉得康德的“物自体”毫无根据,提出“生命意志”的说法,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歇的发展正是生命意志的体现,而人的理性思维作用有限,无法摆脱“生命意志”的束缚,尼采提出“权利意志”与此类似,分为强者道德和弱者道德,让精英变得更优秀,不应该受束缚,但这与现代的人权主义相违背;随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提出,对哲学和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科学的奇迹让哲学开始认真反思;后续的逻辑哲学进一步明确了哲学中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在,既然无法证明还不如选择合适的实用主义,于是科学的思想诞生:基于经验主义,以实用主义为原则,可以被证伪的理论。哲学中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既然不会有答案,那我们自己选择合适自己的信念并以此为目的来努力,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没有找到绝对真理之前,我们都能选择。
上面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简述之:理性在客观世界中很好用,但在面对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束手无策,最后妥协为抛开形而上学,利用理性和经验主义指导人类客观发展,保留证伪主义的谦虚态度。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现代的科学思想不是随意提出的,而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哲学家(也可以叫做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才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理论。现代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也是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科学的思想可以很好的指导人类的生活,但不能简单的否定哲学,认为哲学已经毫无用处,可以套用笛卡尔的那句话:“不论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哲学家都提过”,哲学家讲个天马行空的理论还能根据公式推导,他们的理论也是来源于他们对实际生活的思考,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能从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中找到一种观点来回答,只是看你自己满不满意,接不接受。
我很认同罗素对哲学的定义:“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哲学的发展是曲折离奇的,也是妙趣横生的,就好像一场比武招亲的擂台赛,都想夺得美丽的新娘,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拼的是你死我活,到头来发现,新娘早已和别人走了,但却因祸得福地得到了一大笔补偿款。
看完这些哲学书籍,我有几点感悟分享。第一,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谨记,保持你的怀疑思想。连这些哲学家努力了这么多年,提出了这么多方案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做到;连像牛顿力学和欧拉几何影响如此广泛深远的理论,也有不适用的情形;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宗教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应该叫《演化论》)中被冲击的体无完肤,那你觉得还有什么是不能怀疑的?第二,保持独立的思考。这点更重要,独立思考是创立一门理论必备的精神,这些哲学家们之所以能创立这些在常人看起来不可思议却不无道理的理论,靠的就是长时间的独立思考,对生活中和书本中前人的知识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三,保证思维的公正性。当你对别人的理论提出逻辑的漏洞,对别人的错误进行直言不讳的批判的时候,有没有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也和哲学中的证伪主义比较相似,因为人都有自我中心的偏向,在思考的同时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是极难做到的,这也是最重要的。
最后,对作者的写作方式要点个赞,浅显易懂的介绍却不乏关键重要思想的传递,栩栩如生的例子让读者能更加容易理解。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作者,在写作时,不应该只考虑严谨而有借口将书籍内容变得枯燥乏味,试想当我在学习一门知识之前是兴趣盎然,但看到这复杂乏味的内容,慢慢失去兴趣,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我觉得在兴趣和严谨性之间我宁愿选择保存兴趣而适当舍弃严谨,让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这也包含了实用主义的思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