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_900字
(2019-09-04 21:41:53) 读后感 -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900字
《消失的地平线》故事架构很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像武陵人一样,康威也在迷途中获救,被带到别有洞天的府地,受到贵客般的优待,甚至一度乐不思蜀。香格里拉的居民也像桃花源的百姓那样过着不愁吃穿的幸福生活。康威和武陵人最后也都离开了那神秘的宝地,向外界的世人讲述了他们的所见所闻。然而,当刘子骥或是康威的朋友卢瑟福根据他们的回忆前去寻觅时,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却不见了踪影。
在表面的雷同背后,香格里拉却有着与桃花源迥然不同的文化意义。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此处,因此他们完全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香格里拉则依靠山中的金矿维持着富足的现代生活。当地人雇佣脚夫从世界各地运来生活用品,康威甚至在那里见到美国俄亥俄州出产的浴缸。山中的僧侣虽不为人知,却密切注视着外界发生的一切。康威被香格里拉的大喇嘛佩罗看中。佩罗派人将他裹挟而来,以继承其位。香格里拉不仅与世界互通有无,而且还在积极引进人才。
陶渊明没有提及桃花源人的信仰生活,只说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据此推断,桃花源人可能信仰某种春秋时期的原始宗教,他们一定没有听说过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学。香格里拉人则敬拜一种中西混合的宗教,大喇嘛佩罗原是比利时的天主教徒,随传教使团来到东方国家。他在香格里拉接触到藏传佛教,于是潜心修行,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居然在二百五十岁上无疾而终。侍僧张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典型地代表那种宽容平和的宗教态度。当康威其同伴发表意见或抗议时,张先生常常一脸和善地笑而不答,即不肯定也不否定。他告诉康威,香格里拉人秉持着适度节制的中庸态度,甚至连节制的程度也不那么过分。如此看来,香格里拉乃是共冶耶、佛、儒于一炉的宗教净土。
《消失的地平线》成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那时一战的疮口尚未愈合,二战的凶兆业已初现。希尔顿虚构香格里拉一地,显然怀有为人类文明延续火种的寄托。这就从桃花源式的遁世主义,转为香格里拉式的救世精神。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