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1000字
(2019-09-25 08:20:06) 读后感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00字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15.7万字,阅读时长8小时
很写实的一本小说。
写儿子与母亲,在母亲检查患胰腺癌后,一直到母亲去世之前一年多时间里,母子关系,以及家庭生活和心理的点滴发展、变化。
这并不是一本描写什么波澜壮阔场景的书,只是聚焦于一个家庭,聚焦于母子两人,在癌症后亲情关系的逐步细微变化和演进。不过,正是在这种细微生活场景中,更能深入了解和体会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个人信仰、家庭观、普世价值观。
围绕着母亲癌症病情的发展,全书贯穿了另外两条线,一是母子之间形成的读书会,和深入两人之间那些关于共同阅读的体验和交流,一是关于家庭、亲情、母亲事业的回顾、铺陈。病情、阅读、家庭回忆,三条线贯穿交织在一起,自然而然,娓娓道来,平静、恬淡、真实而又温馨。
这正是写实文字的美妙,不疾不徐,不露痕迹的,把那些现代快节奏生活场景下,很难捕捉到的细微、深沉的情感,用朴实的文字,一点一点、抽丝剥茧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字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阅读本书,可以从侧面体会当代美国中产家庭的一些实景。
如,宗教信仰的影响反而在事实上让西方人更有普世情怀。阅读过程中,让人时时觉得,西方人反而做到了真的普度众生,并且比中国人高调的普世情怀做的更高。作者母亲包括身边很多人,退休甚至全职投身于全球化的难民救济、残疾救扶等个人或者民间的慈善事业。这方面也能看得出中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财富观念,和人身价值实现等方面的区别,以及在开放性不同国家中,给各色个人行为所营造的体制性环境差异。
再如,宗教影响使得美国人更有感恩情怀,当下信仰缺失的国人与之相差遥遥。文中一个细节,即使对于一把椅子,母亲也是有感恩的,有人造了它,有人运输了它,有人送到我家来,坐在椅子上的我感恩所有成就了这把椅子的人。而我们呢,爷花钱买东西,只有你们诸厮的做的不到,跟感恩丝毫没球半毛钱关系。
如,美国当代家庭的亲情,并不像我们想象中养老市场化后的冰冷,甚至要好于国人。尤其是母亲临终前,所有家人轮流,每人陪伴一小时,24小时不间断。在这么强调养儿育女防老的传统中国,在节奏愈来愈急愈来愈焦躁的当下,这大概也是不易人人做到的。
最后,这本有关阅读的书,提供了大量的家庭阅读书单。在最后的附注中可见。中西人的阅读重点、阅读内容,从上述书单看,差异还是很大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