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_4000字
(2019-08-18 11:10:17) 读后感 -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4000字
5个月,50个小时,终于读完了唐浩明全三册的《曾国藩》。而书评,一耽误就是三个星期,原因之一在于太忙,不过关键还是在于此书书评实在难写。虽获益良多,虽思绪万千,但要下笔去总结这样的大历史下这般大人物,还是战战兢兢,不知从何处说起。
曾国藩,观其一生,始终以“圣贤”二字要求自己,是正统儒家思想和精神的代表,他的第一身份还是一位读书人和文人,而历史推他坐上了湘军统帅的位子,从带勇平定太平天国,到裁撤湘军,到受命平捻,直至开展洋务运动,曾国藩一直积极建功立业,心忧天下,虽不能扭转历史狂澜,但终不负恩师穆彰阿所改国藩二字—即国之藩篱之意。但曾国藩最让人折服的,还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如果作为士子穿越到当年,我想我也极愿意成为曾国藩幕僚中的一员。
人格魅力之一: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虽然曾国藩并未就儒家学问著书立言,但从书中的言论、对话和介绍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儒家学问、历史典籍、诗文和哲学都有相当的研究和深刻的见解。我之前看过一些浅显的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介绍,便迷信知行合一的见解,对于理学的知之而后行嗤之以鼻。而在本书中看到曾国藩对于两种哲学的见解,即虽表述不同,但其实殊途同归,即知最终还是为了行,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存在偏见,犯了人云亦云的毛病。曾国藩指导曾纪泽读书的一番话,也让我受益匪浅。即“善读书,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稻如花如鱼如濯足”,要做到“虚心涵泳,切身体察”。我现在读书首要还是兴趣,其次是功用,但不管读哪一类书,都需要做到善读书认真读,重要的有吸收有收获,不再追求速度,而至于有没有读过哪本书,年轻时视其为自豪的资本或是可以夸耀的事情,现在完全不重要了。
曾国藩对于学问的追求孜孜不倦,即便是在军务繁重之际,仍在编录《经史百家杂钞》,另亦敌亦友的左宗棠钦佩不已。王船山公的文集,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践行了当年对王氏后人的承诺,安排一一刊刻,追其根本原因,还是读书人对于王船山心血的爱惜之心。曾国藩作为一个读书人,还有一个朴素又奢侈的愿望,就是退隐山林,读破万卷。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有此愿望,实为不易,所以我说曾国藩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人格魅力之二:尊重儒家文化,尊重读书人
讨伐太平天国的檄文,曾国藩打的就是卫道保教的旗号,虽是借此为名,但也说明了曾国藩对儒家文化的尊重。之后于军务间隙,拜谒孔庙曾祠,拜访王船山公的后人,也都体现了他对儒家的尊崇。可以说,儒家文化是曾国藩的终极哲学信仰,即便是后期外用老庄哲学,也并未改变,同时也是其一生道德和行为的准则。
曾国藩对于读书人的吸引力,除了他本身就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他非常尊重读书人。只要有读书人来拜访,曾国藩都会素衣接见,不穿朝服,而且态度谦和。在处理读书人参与会堂之案、在调查刺马案过程当中,但凡有读书人要发表意见,曾国藩都给予机会,耐心倾听。遇到迂腐的读书人,曾国藩也以礼相待;遇到心高气傲、意图以下犯上的读书人,曾国藩也是侧面提醒,绝不扫读书人的颜面。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主持重开江南乡试,从开始修缮考场,到大雪天开考破例取消点名,到坚持为乡试一一写榜,都能看出曾国藩对儒家文化和读书人的重视。
人格魅力之三:思维广阔、处事变通
曾国藩出山带勇,虽劳心劳力但终为湘赣官场所不容,后回荷叶塘为父守制,郁郁不得解,直到得陈敷提点,再读《道德经》,方悟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八字。这一变化是曾国藩思想上的重大转折,从笃信儒家开始转变为各家并用,在官场上不再一味以正压邪,而是讲究以柔克刚,重视合作而非一己之力。这就是曾国藩思想开阔变通的最好说明,重回湖南官场的一番拜谒便是实际地践行新思想,知行合一的表现。特别是放下芥蒂,拜访恃才傲物的左宗棠,十分不易。
后期开展洋务运动,曾国藩积极网罗人才,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开办机械厂造船厂,推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与李鸿章最后一次会面与谈话时,曾国藩让李鸿章按容闳建议上书选取幼童出国留学,并交办李鸿章洋务运动一定要进行到底。虽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曾国藩的一番见解和措施无疑是有识之士中最富有远见和行动力的。
曾国藩在审讯忠王李秀成、刺马案凶手张文祥上也体现了他思想上的变通,如果不是换一种审讯方法,以礼相待,以诚交心,李秀成也不会写下三万字的自述,张文祥也不会和盘托出刺马案的始末。
提议修缮十里秦淮,更是曾国藩思想开阔变通的一个事例,这一点就连幕僚赵烈文都深感惊讶和佩服。按常理来说正统儒家子弟最是痛恨此类声色场所,但曾国藩却支持修缮,坦言自己年轻时是心向往游冶而不敢游冶,现在是心不想游冶而不禁别人游冶。修缮秦淮河只为金陵百姓,还芸芸众生一个可供消遣的六朝金粉,十里秦淮。
人格魅力之四:极善识人用人,格局高远
曾国藩自己也总结说,他最大的能力在于识人用人,而这也是成就他事业的关键。曾国藩对于识人有一套自己的学说,但我觉得除去学说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曾国藩识人用人总从大局出发,少存私心。如此便不会影响他识人的准确性,用人也不会偏颇。所以,曾国藩才能网罗一众人才,李鸿章、彭玉麟、赵烈文等都是人中豪杰。
书中曾国藩关于识人用人的见解,也十分有借鉴意义。如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如德和才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可兼得,宁可用才低点而德好的人,决不可用才高德薄之人。如用人如用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主要看在驾驭得不得法。此外,曾国藩还力求先正己身,再培养一批种子人才,以期开花结果,最终达到正人心、厚风俗的目的。这一点不仅是曾国藩对于自己的要求,在与李鸿章最后的谈话中,曾国藩也希望李鸿章能将此事实行下去。我从中能感受到的是近乎佛法的精神,即先度己身再度众生,最终实现天下应和,这一胸襟和格局令人十分感动和敬佩。
对于下属的奖和惩,曾国藩也尤为用心。攻取武昌之后赠腰刀的一段描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从思考奖赏的方式,到决定精心打造腰刀,到策划赠腰刀的仪式,尤其是争夺最后三把腰刀的竞争,不仅体现了统帅的用心,更是对有功者最高的荣誉和奖赏。而指导塔奇布收服绿营,只说了一个字,便是“赏”,但就是这一个“赏”字,道出了收服绿营的真谛。对于金松龄未能及时救援和撤离战场的处罚,一波三折,终以军法处斩,让人瞬间惊惧于统帅的威严和军法的不可违逆。曾国藩对于属下的奖惩不流于表面,不流于形式,但求起到期待的效果,真正达到激励和惩戒的目的。
对于左宗棠的态度,正体现了曾国藩格局之广。左宗棠恃才傲物,以今亮自诩,又常出言不逊。曾国藩靖港惨败投江自尽被救之后,左宗棠骂他是不忠不义不孝之人;曾国藩江西受困父亲去世回乡守制,左宗棠又骂他自私无能、虚伪、临阵脱逃,令长沙官场哗然和之,曾国藩当然也十分气愤,但最终还是主动拜谒了左宗棠,原因在于他认为左宗棠富有血性、才干,是当今能力挽狂澜之人中一二,需加以重用,这些足以说明曾国藩的格局和胸襟是多么的高远和宽广。
人格魅力之五:严于律已,克勤克俭
用现在最流行的话说,曾国藩就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单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写日记,能坚持下来就很不容易。曾国藩还时刻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做到“静、敬、谨、恒”,又总结出人世八诀窍,以此告诫自己和家人。家书更是一封接一封,时时不忘训诫弟兄和儿女,所以才有今天流传于世的《曾国藩家书》。
恩师穆彰阿初见曾国藩时,对曾国藩的一番评价恰如其分,“老夫读足下诗文,以为足下勤实有过人之处,然天赋却只有中人之资。但自古成大事立大功者,并不靠天赋,靠的是勤实”。曾国藩天赋确实只有中人之资,能有如此成就主要归因于勤实有加以及识人独具慧眼和用人得当。至于勤实,从曾国藩思虑事情可见一斑,讨伐太平天国的檄文反复修改,一写就是一夜;思考攻打太平天国的军事策略,也是反复考量,殚精竭虑;曾国藩对于学问、为官、处世、识人、用人的总结也都来源于长期的思考和总结,否则无法做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逻辑分明、脉络清晰、见解深刻。但我觉得曾国藩六十多岁身体就已十分虚弱,一方面固然与军务政务繁忙有关,但更多是由于长期的思虑十分消耗身体所致。
曾国藩为官两袖清风,一生少有积蓄。不论官居何职,曾国藩的卧室从来都是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两箱书,简陋至极,令人赞叹。曾国藩训诫九弟曾国荃“名之所在,当与人同分,利之所在,当与人共享”,还规劝九弟平定太平天国,功劳要“让一半与天”,也是曾国藩后期名利观的体现,同时也显示了他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
曾国藩一生建功立业,历经朝代更迭,却屡受重用,与他的人格魅力、实干作风和官场如履薄冰般的谨慎息息相关。如果一定要提性格上的不足,大致有思虑过度常致制肘,如裁撤湘军自剪羽翼;还有落后的妇女观念,不过这点极受制于时代限制。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如美玉有瑕,但瑕不掩瑜。
除去一切外在的身份,我觉得曾国藩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只是长期的自律和克制令他在他人面前很难表现这一面。写给侍妾春燕的挽联“未免有情,对帐冷灯昏,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读来让人尤为动容。受慈禧召见进京时,曾国藩不忘拜访当年恩师穆彰阿如今却已破落的旧宅,又去看望部下塔奇布那全无依靠的老母亲和家室,并从自己仅有的两万两积蓄中拿出一千两进行资助,足见曾国藩也是一位知恩念旧的人。
这全三册的《曾国藩》,内容翔实,文采斐然,凝聚了唐浩明多年研究的心血。书中还有许多金玉良言,每读一遍,便又似醍醐灌顶。如花未全开月未圆;如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从苦中来;如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如每逢大事必有静气;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如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我想这部书可以一读再读,只因,经典永不过时,伟大的人格永不褪色。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