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_1000字
(2019-09-17 21:15:36) 读后感 -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来自上上世纪的毒舌男兼天才哲学家的叔本华,在自己的哲学思想不被认可时发出这么一声呐喊。
天才是孤独的,也是忧郁的,更是才华横溢,但是他和普通人一样也拥有着庸俗的肉体与意欲。
这是一本看了你会明白自己竟然如此卑劣,不看你永远也不会明白自己有多么卑劣的哲学巨著。
当然明白自己的卑劣不是目的,而是认识到为什么卑劣,而后与之达到一种平衡。
以叔本华的观点来看,人性的卑劣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无法消除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限制自己的外在意欲,同时丰富自己的内在,而后与之达到一定平衡。
歌德说:“理性的人,追求的并不是快乐,而只是避免痛苦。”
因为情感和欲望这些天性的存在,人类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感性的动物。
因为感性所以才会去想象并追逐幸福与快乐,然而现实中的幸福与快乐是何其的短暂,往往稍纵即逝。
叔本华认为快乐的产生是因为意欲受到的限制得到了消除,意欲得到了解放。而意欲存在于机体与渴求当中,并且永远不会满足,它是外在的,只是意欲间接地影响了人的精神,本身具有否定性质。而痛苦却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如疾病,苦难,是内在的,具有肯定性质。
或者,这么说:直接影响内在精神的事物,具有肯定性质,间接影响的具有否定性质。这个观点和佛家的思想较为贴近——缘起性空,一切有为法皆为空——万法皆空。
即外在的幸福快乐并非幸福快乐,内在的精神超脱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也就是高级快乐。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充溢着悲观色彩,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人类的精神导师。悲观主义只是一种在认清楚生活的本质后采取自我超脱的处世哲学。
“世界上,除了极少的特例以外,我们的选择实际上只有两个: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个人理解是“要么精神孤独,要么精神庸俗”。
由于人类的群居天性以及生活需求,一般人无法同时做到精神与肉体的孤独。
在不损害生命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选择是“内在孤独,外在庸俗。”
正如叔本华所言,在人群之中忍受庸俗,保留一份孤独。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孤独的前提是自身拥有丰富的内在,不然无聊的感觉会让你远远地逃离孤独。
正如书名《人生的智慧》,这是一个天才哲学家一生智慧的荟萃,里面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思想与认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