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_1100字

(2019-09-18 13:17:23) 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100字

二十世纪“反乌托邦”文学三大代表作之一,1932年发表。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提出者为柏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

梗概:

在未来,人类在胚胎时期就被限定了等级,按照社会所需功能性而批量生产和培养。某一略微叛逆的α级人一次去莽荒地(未文明化)带来了一个文明人遗留子(野蛮人),野蛮人最终受不了新世界的生活而选择离开。


感觉应该先看完《1984》再来看这本书。《1984》描述的是个集权制的共产社会,故事设定的背景下,人类物质匮乏,老大哥一人独大,通过压制人性、思想和自由,避免交流,更改历史,来创造一个压抑的,冷血的、无法感受或者说无法表达痛苦的社会。主要气质是直接的“压抑”感。但是是可以激发反抗欲的。

《美丽新世界》则是描绘了一个物质丰盈,科技发达,人人都各谋其位各安天命,人人都感受到幸福的社会。被禁止的不是人性,而是个性。整个社会展现一种虚妄的,机械可控的祥和感。

两种视角的不同感受:

主人公视角——

和读者是一个视角,一种思维模式。我们的生长环境决定了我们会有个设定——自由是正常的,压抑天性,压抑个性,靠药物获取快乐,人工修改基因都是不正常的。在这样的视角下,对这种幻想出来的世界产生了极度的不适。

那么问题来了,在被人工干涉生产的人类,从小接受睡眠教育,默认药物带来的快乐是正派的,接受出生设定,享受阶级认同感,是否就一定是错误的呢?这个和“安居乐业”这个词有区别么?《黑客帝国》中的红蓝药丸的选择也许就只是个选择问题呢。

统治阶级视角——

如何使得统治安定,防止叛乱。

那么这俩本书好像能提供不错的指导意见。《1984》里面物质匮乏,三国鼎立,混乱纪元——创造救世英雄,转移内部矛盾,篡改历史,洗脑,对更可能产生思想异端的党派人士采取控制压制的态度,对被领导者采取娱乐至死的策略。《美丽新世界》里物质条件得到满足,那么着重满足心理述求,野蛮人与总管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总管深谙此道——一个整体的构成需要各个部分都各安其命,有事干,不闲着,有足够的消遣和娱乐,从源头上改变基因改变需求,改变认知。

不同社会条件,不同应对策略,不过都怕你想太多倒是真的。

进步需要创造力,革新力,而维稳反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