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台北人》读后感_1300字

(2019-09-27 23:53:17) 读后感

《台北人》读后感1300字

回不去的大陆,诉不尽的乡愁

2006年7月,由《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名列第七位,是当代在世作家的最高排名。作为唯一一部以台湾为创作背景的小说集,《台北人》最难能可贵之处不在台湾,而在于台湾与大陆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

《台北人》是由十四篇短篇小说构成的小说集,小说中的人物皆是解放战争后流亡台湾的大陆客,这就为全书笼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乡愁。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将军、未受教育的男工、风华绝代的仕女、还是下流社会的女娼,无不对故土怀着无限的神思与向往。安土重迁的思想似乎种进了每个人的骨髓之中,即便异乡生活再繁华,仍有种“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漂泊之感。帮佣男工王雄自杀时仍朝着大陆的方向,年迈将军朴公至死不忘反攻大陆,将灵柩移回家乡……我们这代人年轻人或许很难理解为什么《师傅》里的耿良辰宁死也不离开天津,为什么一个个在台北过着优渥生活的达官显贵整天想着要打回大陆。生活品质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已经是生活的全部,可是对有些人来说,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愫比任何物质上的享受都更加重要。

如果说《台北人》只是在写乡愁,那它一定不会达到如此高的文学地位,书中更加能够发人深思的,是它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探讨。书中的人物有很多是选择活在过去的,像《岁除》里的赖明生,从高级将领沦为“伙头夫”,在除夕夜的饭桌上追忆自己的峥嵘岁月,他也只剩下峥嵘岁月可以追忆了。而他的老部下刘营长就是个活在当下的人,从一个小小的勤务兵成长为如今的营长。很多文学作品里都有这两类人的对比,就像《芳华》里的刘峰和陈灿,文工团解散后,一个在成了整天躲避城管的小书贩,一个顺应变化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暴发户。 当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些人顺应变化而上位,有些人不知所措而沉沦。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社会,没有永恒不变的关系,没有坚如磐石的地位,有的只是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和随之改变自己的人。雷军说:“成功最关键的是要顺势而为。”对于赖明生和刘峰这类人,从白先勇的字里行间里看不出褒贬,我想,他应该是怜惜他们的吧!总会有人去顺势,也总有人要坚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不是沿着一条标准的轨道前进的,坚守过去自然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而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而言,拥有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的人又何尝不是英雄呢?

白先勇一直是《红楼梦》的推广者,他的作品中自然也少不了红楼梦式的哲思。有时候会觉得伟大的作家往往都是悲观的,都是消极的宿命论者。白先勇对于尘世浮沉的通透恰如曹雪芹对于家族兴衰的叹惋。整部《台北人》描绘的人物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底层民众都笼罩着一层浓浓的悲剧色彩。一切伟大功绩、富贵荣华,一切离愁别恨、苦痛屈辱都是暂时的,最终都会归于虚无。这种一切皆空的佛家思想根植于白先勇的心里,他以一种高高在上却又悲悯无比的姿态俯视着芸芸众生,这一个个可怜的人类如此执迷不悟,却又如此惹人怜惜,也许这才是这个年少成名的文学巨匠真正的态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