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猫城记》读后感_1800字

(2019-09-03 21:11:23) 读后感

《猫城记》读后感1800字

近来有时间翻开老舍先生的《猫城记》,看完后又不忍就此搁置,总还是决下心来写点什么,从而保持一种对书籍的敬畏。

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困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这样一位地道的北京人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这对他的写作视角大有裨益。1924年之后,五年时间旅居英国的生活,这也就打开了他的眼界,也激发了他的创作兴趣。直到1930年回国,也就有了足够多的灵感创作,这部《猫城记》便是他回国后第二年完成的作品。

《猫城记》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而且也并非直接写市民生活。之所以会让人觉得粗糙,这与他构想的荒诞猫国世界很有关系。一个地球人坠机误入猫国,所有火星外来的物种,都被视为“外国人”。而外国人的存在,给了猫国人带来了“迷叶”,同时也带来了灭亡的危机。换一句话来说。这番构想,于国内新起的科幻小说而言,那就算不得什么大作。这部小说是寓言体小说,算不上科幻之作。

看完整个猫国的灭亡与猫人的灭绝过程,不难觉出作品所反映出“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其构设的荒诞世界中,国民由猫人构成,身上体现出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性的性格,同时关照其历史兴亡,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这里面的猫民,与晚清时期的愚民又有什么区别呢?作为一部寓言体小说,其指归是对于历史过往的回忆与比对。猫人也是人,老舍将猫城中的“市民”命运与猫国命运结合在一起,文明如何一步步衰败下去同猫民的各种荒诞无稽的作为来呈现。

猫人的惫懒。自从有外国人的到来,猫人学会了以“迷叶”为食物,生活赖以维系的唯一依靠。有猫人学种植迷叶树,有猫人雇佣外国人看护迷叶林,也有猫人依托迷叶资源发家致富,但更多的是有猫人因迷叶而落魄。饿了就吃迷叶,自此不用为吃而考虑,然而迷叶作为一种生存支撑,往往被有权谋的猫人垄断,甚至形成自己的私人军队守护迷叶。有迷叶,就有生存的资本。猫人在迷叶的麻醉中,走向惫懒,走向无灵魂的生计。有国魂币的,卖迷叶,吃迷叶,娶妻娶妾。没钱的,指望着贵族施舍,或者冒着生命危险偷抢迷叶。甘愿成为贵族的士兵卖命,挣得迷叶,只要控制了迷叶,也就控制了猫民。

猫人的虚伪无知。猫城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机构,猫国的学校是入学即毕业,直接授予大学生毕业证书。学校的校长与教员,即是曾经的学生,他们的死活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文物馆存放的史前文物,明码标价出售给外国,而负责处理的学者,尽是指望这种文物出售后分得微薄的回扣。图书馆里,不再有书籍,书早已被馆长贩卖一空,正以图书馆之名,做起了旅馆的经营。它们早就没有了生活的经济来源,为了生存,他们接受的也是“夫司基”。拥有迷叶的大家族,对于政治人物、老、中学者、新学者,不谈合作,只管用迷叶与妓女麻醉。这种以“*夫司基”做口头标榜的新学者,以“第一”为能力标榜的自大老学者,还有狡猾的大蝎等人的“敷衍”,猫人愚昧的“糊涂”,这都显得虚伪无知。

猫人的麻木。面对改革的热潮,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的“哄”,三两成一哄,一哄一个主义,追求国外传来的“大家夫司基”,最后在与皇帝的较量中,起哄的成了皇帝的官员,皇帝给予它们国魂币,皇帝控制一批“大家夫司基”的政治家,又让出自它们曾经一员的“哄”成员对抗其他“哄”。待到推倒皇帝后,又将强大的“一哄之主”立为新的“万哄之主”。他国的革命,到了猫国便成了一团糟,挪借这个主义,那个革命,最终承受这一切苦难的依旧是束手无计的市民,乡村已经没有了猫民。面对革命,他们成了愚昧的看客,也成了革命的祭品。即便有“大鹰”与“小蝎”的清醒,也无济于事,有的尽是无奈与悲观。面对外国人的入侵,皇帝与将军优先迁移出猫城逃窜,而不允许猫民离开猫城,要求一致御敌人,可笑至极。此时的猫民,却在热热闹闹地大办婚礼,在乱世结婚、看戏。猫国的红绳军退下前线紧跟皇帝,想的却是杀死皇帝获得最高权位。外国人进入猫城,众多将军、贵族,争先恐后,带兵迎接,为的是拱手将皇城进献给外国人,以求官职。换来的结果,则是棒杀所有跪下谄媚的将军与贵族,随后的士兵市民尽数坑杀。

猫城的猫人失去了人格,猫国也便失去了国格,这样的文明与国度,终究要走向灭亡。看过中国近代史,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讽喻与联系,猫人的国民性问题便是老中国儿女的写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