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知道答案: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读后感_1400字
(2019-08-20 09:36:38) 读后感 -
《梦知道答案: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读后感1400字
这本书其实是朋友推荐的,所以在看之前我都抱有比较大的期待,但实际上,我并不认为这本书适合一部分普通读者。
首先说一下行文结构,他的叙事模式与戴尔卡耐基的著作很像,大体上就是说一些理论,然后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印证这个观点,但是卡耐基的书已经让人觉得略显枯燥或者空泛了,这本书更甚。
其次,这本书看似是说梦,实际上牵扯到了心理学,但又不能完全用心理学去解释,还涉及到心灵感应的问题。对于我这种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看这本书就像是在看一个西装革履的英俊男人跳火圈……非得形容一下的话,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封建迷信不说封建迷信吧,非得穿上科学的外衣……
第三,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看似是在举具体的例子,但绝大多数例子都没头没尾,基本上都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比如一个比较大的事件,没有任何头尾地抛出来给读者,在任何人都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作者自认为“这是一个共识”,而开始长篇的论述,令人十分摸不着头脑。在企图用事实说明真实性的同时,不去提任何和事实有关系的内容,只是说我做了梦(梦是什呢?和我私人有关系啦,不方便和你说),然后毫无头脑地企图推动情节,然而事实上是,他并没有为读者提供任何情节的自娱自乐罢了。
第四,文中一直在说梦是一种预示,在这里,我想用文学中的埋伏笔来比喻作者的看法。什么是埋伏笔,简单的说就是前文中的某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或细节,在你知道故事结局的那一刻,突然发现它其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当你知道结局之前,你面对的是一个薛定谔的情节,你永远不知道这个情节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这正是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作者提到过数不清的,某人先是做了个梦,之后多久多久,果然发生了相应的事情,我不好说这也许只是因为“恰好”出现了这件事情而让当事人印象深刻,从而成了事后诸葛亮。如此一来,虽然你对你曾经做过的梦有了解释,那又如何呢?事情都过去了,该倒霉的也发生了,再去死命抓着“啊,我曾经意识到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我感觉不变,意义又在哪里?白白浪费时间罢了,人难道不该向前看吗?
有人也许会反驳,学会分析你的梦境,就能够根据你内心的预示去提前做一些准备。于是问题又来了,刚刚都说过梦境就是薛定谔的情节,事情么发生之前,你永远不能确切地知道到底是和生活中的什么事情挂钩,多数情况你分析来分析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分析出来的东西屁都没用上,你的所有担心与焦虑都是杞人忧天而已,何苦来哉?
第五,依然是梦境预示真相的问题。比如有个癌症病人做梦,醒来以后发现自己的梦预示着去外地治疗没有床位,简直荒唐。文中提到癌症病人很多,大城市的大医院没有床位,这还用做梦么?这是一般人都会有的常识啊,我们怎么能把这种几乎尽人皆知的尝试性问题作为梦预示了未来的佐证呢?再比如某人梦见洪水来了,他躲在低洼里,最终还是被波及了,这其实也不是预示,而是作者不承认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不过潜意识里一直在思考,自己却没有发现罢了,除非是超级厉害的业内资深老手,谁也不能特别好的把握股市的走向,可是无论是这个故事还是上个故事中,那些根本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东西,竟然都被作者振振有词地拿来当作梦预示了未来的佐证,在这里我就想说一句,你这么厉害干嘛不去算命啊,比你写书肯定赚多了……
但是这本书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很多心理上的分析感觉还是比较到位的,不过我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所以很多不感冒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