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1700字
(2019-08-27 14:20:49) 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1700字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很早之前就读到这句话,一直很喜欢,原来是出自本书。从书的形式而言,本书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交流。或许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让他们能够重新走进彼此的内心。他们面临的不仅是两代人之间的巨大鸿沟,还有东西方文化成长背景的巨大差异。当然,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们才擦出那么多精彩的火花。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作为在传统农民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我,从来没有对父母说声“我爱你”,更没有和父母拥抱过。当然,父母对我也是一样。所以,一直以为爱是不需要表达出来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爱需要大声说出来。父母很爱我,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表达,所以一直是默默无声的把他们认为最好的都给我。于是我未能学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而是学会了沉默。直到现在,一句“我爱你”,一个拥抱都未曾给过父母。
随着一天天长大,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与父母一起的时间比与朋友一起的时间少太多,随之而来的是交流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对独立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总觉得父母不懂自己,什么事都要管。于是,想要逃离父母。
我们这一代缺乏叛逆、缺乏冒险,倒是真的。我们大多在舒适、有教养的家庭里长大,没有什么真正的痛苦或艰难,也就没什么真实的挑战……生活太安逸了,使我们找不到需要叛逆、可以冒险的东西
生活在一个什么的不用操心的环境中,衣食住行已被安排好,小学、中学、大学,一切按部就班。直到上了大学,突然开始迷茫,开始恐惧、开始怀疑自己。
我从来没想过真正的独立是什么,长者为尊的观念已深入血液。长辈即使做的不对,我们也只能保持沉默。然而,我很庆幸这种沉默并没有让我失去自我,屈于威权。当然也有坏处,慢慢变得不敢、甚至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或许,是时候放手去“冒险”了!
所以主要还不是物质匮乏的问题;一个欧洲青年和一个台湾青年当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前者的个人思维和后者的集体思维。脱离集体是一件可怕的、令人不安的事情。更何况,我们被教导,个人是为了集体而存在的:读书求学固然是为了国家的强盛,“玩”,也同样是在达成一个集体的意志。
为自己而活?
为他人而活?
这是个问题。
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我心爱之人。
安德烈,你怎么处理冲突?对于自己不能苟同的人,当他偏偏是掌握你成绩的老师时,你怎么面对?
我希望我的孩子敢为自己的价值信仰去挑战权威,但是有些权威可能倒过来伤害你,所以我应该怎么教我的孩子“威武不能屈”而同时又懂得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可能吗?
这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吧
理想主义的本质——它是珍贵的,可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蚀腐败的。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只是蒙上了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
在实现理想的途中有多少人能不忘初心?
龙应台说:
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没有人希望她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为苦楚而变得比较深刻。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游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安德烈说: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独立意味着什么呢?
龙应台说:
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如果我有时间,我会多陪陪父母,不为别的,就为他们是我的父母。
向天空他追求最美的星辰/向地上他向往所有的欲望
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许我们都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