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与刀》读后感_1900字
(2019-09-29 08:32:19) 读后感 -
《菊与刀》读后感1900字
评《菊与刀》
被金属丝线禁锢束缚、不让其肆意生长的菊花,与被不断擦拭“锈迹”,象征其民族精神的尖刀,这两样矛盾的事物,构成了矛盾的日本。
如果评一个“最让中国人在意的外国”榜单,日本绝对榜上有名,且位列前茅。我们对这个曾水火不容、但始终一衣带水的“恶邻”,一直复杂难言、内心矛盾重重——既憎恨其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又敬佩其科技、工业之先进;既鄙夷嘲弄其种种变态之举,又赞叹其“匠人精神”精致严谨。
盲目激烈的仇恨只能造成我们眼前的重重雾障,只能任意揣度着,却始终看不清日本的真实形状。扭曲的视线只能造就一个扭曲的结果,我们应当尽量冷静客观,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
首先要说明,这是一本美国人所著的书,距离如今已经将近百年,全文都带着美国式的主观意识,且枯燥乏味,用词啰嗦重复……虽然有种种的缺点,但仍然瑕不掩瑜。《菊与刀》在如今还称得上是一本对日本研究得相当透彻,近乎客观的反映了日本种种民族特性的书。
我始终相信,哪怕过了近乎一个世纪,每个民族骨子里的东西都不会被改变。以当时的眼光对其民族特质所做出的种种分析,用其结果来看待如今的日本,仍然不显得过时,反而越加冷冽醇厚。
整本书最令我难忘的日本特质有其下:
一、“各得其所”的人生理念。
在日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性与标签,武士、农民、商人、父亲、儿子、妻子……有属于自己的阶级圈子,下层必须绝对服从上层,但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哪怕只是一个“贱民”。
虽然上层与下层之间泾渭分明,通常难以交融,但也不是没有方法。日本人却很少想着“跃迁”,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每个人都理所应该遵循自己所在的位置制定的规则。
不仅人应如此,就连国家也应当如此。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为每一个国家制定应有的位置,万物各得其所,遵循本分,是一件应当普天同庆流芳百世的“善事”、“美事”。
二、天皇“万古一系”,为天皇“尽忠”。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天皇其实只是一个被将军随意操纵的傀儡,“狭天子以令诸侯”。但在明治维新以后,为了简化政治体系,确定人民直接的“尽忠”对象,用几代的时间在日本民众心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信仰。
日本人坚信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神圣不可侵犯,国民必须对天皇保持绝对的忠诚。对他国发起战争、英勇血战,是对天皇的“尽忠”,天皇一声令下、就地投降,也是对天皇的“尽忠”。无论所下达的命令有多么的荒谬,日本民众都感激涕零,毫无怨言,“深受皇恩”。
中国虽然也有皇帝,但朝代更迭不知几许。日本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改朝换代的国家——从第一代天皇开始,一直传到现在,总共延续了125代,真是不可思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是多么的执念于“各得其所”,缺乏“革命”这一观念。
三、永远还不完的“恩情”,与虽非所愿但必完成的“情面”。
“恩情”:人一生下来,就承担着父母、社会、国家与天皇的恩情。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报恩,与“尽忠”的过程。为了偿还母亲的恩情,可以休弃掉母亲所讨厌的妻子;为了怕偿还别人的恩情,羞耻于向他人求救,而他人也“将心比心”,绝不主动帮忙;“为了让陛下放心”,日本人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报答天皇的天恩。
“情面”:人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使自己并不愿意,但仍需完成以免被别人非议。家族成员的礼貌服从、礼尚往来,是情面;武士受主欺辱,“失掉了自尊”而叛主,也是情面。为了自己的“名誉”而牺牲财产、家庭甚至是生命,还是情面。彬彬有礼的维护,与血腥恐怖的复仇,皆是为了情面。
四:“耻感”与“观我者”。
日本人耻于承认失败、害怕接受失败。只要不把自己的不良行为暴露出来,那就不用懊丧;只要做坏事没被人发现,就算不得是做坏事;只要不承认错误,就没有错误。
日本人也注重“修禅”:去除自我的旁观者,释放本心的行为者,不被胆怯、犹疑、后悔、恐惧等种种负面情绪所影响。内心纯一,不为所动,方成大自在,达成所思所愿。
另外还有“精神控制肉体”、“不影响正事的享乐”、对孩童与下级必须的“嘲讽与羞辱”等等能冲击你思想的、 日本独特的观念,在这里就不一一赘叙了。
日本从我国“继承”了很多的东西,它就像一面镜子,在它的身上,我们常常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就像文中的作者,他所不能理解的、觉得匪夷所思,我们深思其下,未必不能读懂。很多西方主义所不齿的观念,在我国的历史中、现实中,也是司空见惯。
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国为鉴可观古今,晓弊端,知未来。
“恶邻”既然不可避免,就只能睁大眼睛,观其七寸,多加防范。毕竟来日方长,总有清算的一天。[微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