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囊》读后感_1200字
(2019-09-28 08:07:59) 读后感 -
《皮囊》读后感1200字
看完《皮囊》的人,大都记住了阿太的“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话,阿太明白取舍的意义,就这点可能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凡人总是舍不得,所以牵绊会多,欲望会多。
如果按照喜好程度,我对这本书三部分的喜爱是呈递减趋势的,亲人篇>朋友篇>自我篇
肉体源于父母,皮囊之于亲人来说是责任,但对人本身却是一种限制,从母亲的房子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倔强的母亲,坚韧的活着,母亲是那个时代与环境催生出的典型的人物代表,这一点在我们的家乡也同样适用,那几年,家乡的乡亲们拼了命的盖房子,不是为了让自己住的舒服,而是为了争一口气,谁家的楼盖得高就说明谁家的日子过得好,后盖的总是要比前盖的房子高那么一点,以显示我家就是比你家强一丢丢,这家的主人在村里总是能直起腰板的。
黑狗达说母亲是出于对父亲的爱情,才会这么拼命的盖房子,因为在母亲的心里,父亲是这个家的精神支柱,即使身体残疾了,依然可以顶起一个家,因为房子盖起来了,父亲的形象依然可以村里屹立不倒,我倒觉得这也许不全是因为爱情,多少有些在三从四德的影响下,那个时代女性对男性的绝对服从。
写到父亲那一段,可以说是全书的精华,残疾的父亲被一幅皮囊所限制,他想摆脱这种束缚,几经尝试后却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在一次台风来临时,内心的防线终于奔溃,这种绝望让人真的很想卸下这一身皮囊,然后随风而去。
人最痛苦的是莫过于希望后的失望,失望后绝望,绝望过后呢?或许是一种释然,在父亲经过了这一次的内心斗争后,倒是坦诚的接受了现实,应了开头阿太舍与得的领悟。
第二部分写朋友这段,张美丽、两个阿小,天才文展、厚朴如出一辙,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结局都失败了,张美丽的题材并不新鲜,隐隐看到了田晓娥的影子,又或是《将爱》里那个主人公,在新旧思想更替的年代,总要有人成为牺牲品,张美丽在祠堂前证明自己的清白,是要将这一身皮囊清清白白的还给小镇。
阿小、文展、厚朴或许就是作者的影子,能感觉到黑狗达内心是害怕失败的,人害怕什么,笔下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形象,所以他们的结局都被画上了悲剧的符号,有人说,作者其实是在炫耀自己,用身边一个个天才的失败,来衬托自己的成功,但我觉得不然,我觉得作者心里有着来自小镇的自卑,以及对失败的恐惧,他说厚朴他们都在极力证明自己,只是做的有点过了,他自己难道不是在极力的挣扎吗?
所以才有了第三部分对自己的描述,海是藏不住的,内心的恐惧也是藏不住的,于是他渴望回家,因为不管走到哪里,家永远是心灵与肉体的归宿,中国人渴望落叶归根,大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他亲吻家乡的土地,因为那里可以埋葬一切的欲望与压力,皮囊终归会化作家乡的一撮泥。
最后再回到主题,皮囊是什么?是授之于父母的责任,是防止欲望膨胀的绊脚石,是内心与灵魂的聆听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