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系列:钟鼓楼》读后感_1300字
(2019-08-29 05:32:27) 读后感 -
《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系列:钟鼓楼》读后感1300字
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青瓦。
鼓楼胖,钟楼瘦。 —刘心武《钟鼓楼》 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附近四合院里的故事,全书围绕着1982年12月12日这一天的“卯辰巳午未申”六个时辰中薛家筹办的婚事展开,向我们诉说着北京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虽然只写了一天,却道出了京城几十年的变迁和人生的沧桑变换。 故事发生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小社会,在一天的时间里,这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呈现在我们面前:勤奋好学的路喜纯、贤惠的薛家大儿媳妇孟昭英、心直口快的詹丽颖、时尚活泼的冯婉珠,多情善感的张秀藻、钟情艺术的澹台智珠、才华横溢的荀磊、低调做人的卢宝桑,淡泊名利的海西宾....刘心武写活了一众北京市民,写活了一个北京城。 我对钟鼓楼是有特殊情感的,它陪伴了我的青少年时光。由于姥姥家就在鼓楼附近,钟鼓楼、银锭桥、什刹海、南锣鼓巷等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冬天小伙伴结伴穿过钟鼓楼去什刹海滑野冰,冻得手脚皴裂也流连忘返;鼓楼边上的马凯餐厅的油条、豆浆真是香,偶尔吃上一顿能回味好几天;百年老号烤肉季如今依然在什刹海旁开着,80年代烤肉味道那叫一个地道,面对一波碧水,远望西山夕阳,品味烤肉,实在是种享受;每到四月,后海的宋庆龄故居(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的西府海棠怒放着,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院无不透着满清贵族的气质。现在回想起来,钟鼓楼底下晒太阳的大爷、大妈操着一口地道的京腔在闲扯家常里短也是那么美好的一副画面。那时的天是那么蓝,不论是红墙灰瓦的古楼,还是灰墙青瓦的钟楼,总是美得让人心醉。 我爱钟鼓楼还缘于魔岩三杰中的何勇那首摇滚曲《钟鼓楼》: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
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他们正在看着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烟
小饭馆里面辛勤的是外地的老乡们
他们的脸色象我一样
单车踏着落叶看着夕阳不见
银锭桥再也望不清 望不清那西山
水中的荷花 它的叶子已残
倒影中的月亮在和路灯谈判
说着明儿早晨是谁生火做饭
说着明儿早晨是吃油条饼干
钟鼓楼吸着那尘烟 任你们画着他的脸
你的声音我听不见 现在是太吵太乱
你已经看了这么长的时间你怎么还不发言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 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 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
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
我的家就在这个大院的里边
我的家 我的家 我的家就在这个地球的上边他用北京民谣嘶吼着唱出了北京的沧桑变化,唱出了每个北京人的心声! 时光荏苒,如今的北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那些胡同藏匿于都市中,被喧嚣繁华包裹着。低矮的墙,灰色的瓦,缠绕纠结在一起的是黑色通讯线,车流、酒吧、高楼大厦,时不常从胡同深处走出的大爷、大妈,遛鸟的、下象棋的,唠嗑儿的,总能听到地道的北京话,透着亲切! 如今的钟鼓楼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古建筑,更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以一种亘古不变的姿态,俯视着身边的纷纷扰扰,尽管钟鼓楼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他们依旧屹立着,见证着悠悠流逝的岁月。钟鼓计时,岁月鸣史,愿我们都在岁月长河中,不忘过去,不畏将来,不枉当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