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风筝的人》_读后感_700字
(2020-01-15 00:27:11) 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_读后感700字
读罢全文,浮现出的不光是立体的主人公的样貌,还有那波澜壮阔的阿富汗世界。
直观感触上的阿富汗约等于战争与贫穷,石油资源丰富与兵家常争之地,以及男人身上的长袍与女人头上的纱巾。而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幼年眼睛,我不光看见富庶的土地种着茂盛的庄稼,色彩斑斓的屋顶接着初冬的飘雪,熙熙攘攘的城区上空激烈的斗风筝比赛,也能闻到街角店里香酥的烤羊肉味儿。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苏联没有塔利班,八九十年代的阿富汗可能也不能避免从君主制演化到民主制是个大趋势,加上书中隐隐约约透着的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斗争,阿富汗社会同样可能爆发冲突,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也会因此改变。
阿米尔设陷阱给哈桑,可以有两个解读。一是纯粹的诬陷,以眼不见心不烦的方式逃避自己的责任。二是乐观解读,因为目睹了特权阶级如何肆意伤害下层人民,他不愿看见哈桑继续卑躬屈膝。
《追风筝的人》更像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的进阶版。后者同样发生在贵族家庭主仆之间:贵族姐姐与仆人儿子坠入爱河,贵族幼妹诬陷仆人儿子,导致最终仆人儿子离开。恰逢战争爆发,两只爱鸟成为战地护士与战士。幼妹长大之后很是自责,通过创作作品将二人写成相继牺牲于敦克尔科大撤退、在天堂幸福生活在一起作为自我救赎,而现实中的两人因为战争其实阴阳相隔。
阿米尔重返阿富汗,有身为大伯的血缘责任,也有赎罪的因素。通过被阿塞夫打成重伤,阿米尔用身体偿还了哈桑因他被阿塞夫强暴的恩情;通过救回哈桑自杀的儿子,弥补了他对惨死的哈桑夫妇愧疚;通过最终带回哈桑的儿子定居美国,完成了自我救赎。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