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_1000字

(2019-08-23 20:41:14) 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00字

《包法利夫人》读后有感
之前略略翻了这本书,我总结了三个特点:
一是“主题”非主流,写的是婚姻出轨,一点也不高大上,没有巴尔扎克的作品内涵深;
二是“情节”比较缓慢,叙述的都是法国外省农村的平常事,谈不上曲折离奇、步步惊心;
三是“写法”既不算“浪漫主义”,也不算很“现实主义”,比较“自然”。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样一本书会成为公认的世界名著,而且成为许多名人大家推荐必读的书目呢?
细读深思之后,我释然了。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完美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这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爱玛生活的时代,正是由法国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浪漫主义终结的平庸年代,大革命引起的英雄主义激情已经消退,只有一个现实平庸、愈渐粗鄙的社会。包法利是顺应这个时代的“乖巧”好人。他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爱老婆顾家,工作勤勤恳恳,胸无大志,安心度过每天平淡无奇的生活。他没有爱玛那般渴求着浪漫的激情和附庸风雅的幻想,他对小资情调不讲究,可以说没有什么生活情趣。
爱玛的悲哀在于,她的理想与现实始终格格不入。这个悲剧的产生,既来自修道院的失败教育,也来自充斥着男权主义和平庸鄙俗的现实环境。
福楼拜曾说:“爱玛在那个时代必须得死。”
当我们看到两任情夫、药剂师以及放贷者的言行之后,哪个读者不会象作者一样毫不掩饰对爱玛充满同情呢?
许多中国的读者把包法利夫人称为西方的潘金莲。
的确,这两个女人都是背叛丈夫、背叛家庭的典型代表,这两个女人也都是致力于追求所谓的真爱,结果却只是获得肉欲和骂名。她们都是身处的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拜伦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
包法利夫人就是这样的女人。她憧憬着小说中的完美爱情,即使有悖道德也在所不惜,这有如飞蛾扑火,最终必然是“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这个世界从来就缺少完美,完美也从来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它永远只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人类要追求幸福,不一定要苛求完美。
或许,勇于接受不完美,珍惜当下,感恩所得,这才是幸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