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与六便士》_精选读后感_1500字
(2020-01-28 09:28:06) 读后感 -
《月亮与六便士》_精选读后感1500字
很多人说,“满地的六便士,你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于是乎何时谈到理想,谈到“诗和远方”,便少不了粘贴一下。六便士是世俗,月亮是理想,要明确地区分开来才好。事实上,对于斯特里克兰来说,理想画画,而画画是生命的全部。
斯特里克兰是一个追求理想的“极端”案例。多少人愿意放弃优裕的平庸生活,在充斥着贫穷、饥饿、孤独和病痛的黑夜中拥抱“月亮”?又有多少人会像斯特里克兰一样仿佛被神谕召唤,中了艺术的“魔怔”,摆脱一切文明社会物质乃至道德的束缚,回归生命原始的质朴与粗犷。用平常人的视角看,他是在“苟且”生活中享受着自己的“诗和远方”。直到定居南太平洋的塔希提,他才在这片“故土”找到肉体和灵魂的统一。
艺术追求超脱,对其的追逐也往往带有疯狂甚至神经质的色彩。所以抱着“喝鸡汤”心态阅读的人可能会感觉被灌了一大杯白兰地,感到一阵“不切实际”的眩晕(虽然高更便是原型)。可能你需要在评价时顺带骂一下斯特里克兰的人品,在看到他身体溃烂而亡的结局时,感叹一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一点没错。毕竟他抛妻弃子,毕竟他伤害了善良的斯特洛夫,毕竟他的冷漠害死了布兰奇,毕竟他对所有真情和我们看来重要的事情表示轻蔑……这让读者们感到不爽,仿佛斯特里克兰朝大家不屑地吐了口痰。
他对画画那种饿狼扑食的热情,让人敬畏。这种敬畏不同于《名人传》之类带给你的感受。那些作品的主人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初心不改,读者会不禁对他们高尚的品格、博爱的情感、广阔的胸襟与顽强奋斗的精神油然起敬。但“红毛”斯特里克兰是个怪人,他自找苦难,他品格恶劣,他自私,他目中无人……他不谈理想,因为他没有理想。画画只是他的生命而已,他要生活,他必须画画。其他一切对于他来说别无二致,轻如鸿毛。斯特洛夫、布吕诺船长、蒂阿瑞、库特拉斯医生,他们都被斯特里克兰生猛的热情吸引,这种感觉和其古怪的画一样,直插人心,让人心神不宁。
这时通俗意义的“诗和远方”与斯特里克兰心中的绘画相比,仿佛成了另一种平庸,是一块六便士拼成的月亮。
以上关于理想,而关于生活,书中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甚至觉得有些点题的意义,那就是亚伯拉罕医生。他本来有令人垂涎的职位和大好前程,但亚历山大港的阳光和自由留住了他。那种突然之间的满心欢喜揪住了他,他心甘情愿做个卫生检察员,和一个又老又丑的希腊女人生活在一起,生六七个有毛病的孩子。然而这种正常人无法理解的生活,正是亚伯拉罕医生的月亮。虽然本书导读中用了王尔德那句“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但亚伯拉罕医生和斯特里克兰都是在艰难谋生中美妙而自由地生活。
我们把勇敢地去获得更多当作追逐月亮的行为,但其实明白自己做想做的事和最想过的生活后,心平气和地放弃更是一种生活“英雄主义”。
另外,书中对人性的描摹真是幽默而“残忍”: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含有多少做作,高尚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许,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到着美德。
作品中不断突出野蛮、质朴与生命本源的热情,并与理智、精致的文明生活形成对比,无非是对人性虚伪的撕扯。
感谢这本书让我拓宽了理想、生活和人性的认识。真正的理想可以是全部生命,也可以是俗世自由的小日子。拥有的关键在于学会放弃。关于人性复杂的魅力,我还需要更多的阅历方能体会。
愿你我都能如此幸运,在有生之年发现属于自己的那弯月亮;也能如此勇敢,过着自我审视后无怨无悔的生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