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_800字
(2019-09-22 14:15:37) 读后感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800字
王小波是我高中时喜欢的作家,认识他是因为《萌芽》,然后偶然买了本杂文集,读了很多遍,重读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王小波是个写小说的天才,他自己也说小说对他来说是最大的乐趣,不过我一直认为读他应该先读杂文,这样对他小说的理解会很有好处。
我觉得他写杂文,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举例子就很随意,有时候还可能会前后矛盾,但是也瑕不掩瑜。
在他看来,科学是美好的,幸福在于“参差多态”,人们应该追求思维的乐趣,反对愚蠢。他觉得,沉默是中国人的通病,他自己也是沉默了很多年才开始发声。其实看的时候也有看到别人的评论,说王小波只是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是默默忍受的人比较多,提出问题被解决的可能不是问题本身而且提问题的人,所以站出来发声本来就挺可贵的了。
我最认同他的观点的可能是,他对独立思考的强调,即使是在被灌输思想的年代,也要保持自己的判断。而且,“明辨是非”的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站在不能的角度不同的的立场,有时候得到的结论会截然不同。
在文章中,他也谈到了学者的研究环境,以及文艺作品的价值。研究也好,创作也好,都不应该被道德束缚,不应该受政治的影响,不应该迎合大众。太多时候,创作者就怕扣上“道德败坏”之类的帽子。我也觉得,艺术高于生活,不能用生活中的评价体系来判断,艺术是为了展现人性,不是为了教育大众。而最伟大的作品必然是带有批判主义色彩的。
在我看来,所谓真善美就是一种甜腻腻的正面描写,在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度里,一流的艺术作品没有不包括一点批判成分的。
我也不是完全赞成他的观点。比如说,他说张爱玲后来“把病态当作才能”,我倒觉得张爱玲的敏感病态造就了她的天才,艺术很多都来源于痛苦,病态倒也无伤大雅。
总的来说,他是个有趣的人,他的杂文值得一读,我也是喜欢这种用理科逻辑写文章的作家,没能活久一点真是遗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