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空谷幽兰》读后感_1000字

(2019-08-15 09:10:03) 读后感

《空谷幽兰》读后感1000字

当汽车的呼啸声驶过山间的层峦叠嶂,当云雾映着水汽影影绰绰地显出光影,在那尘瀍之外,山水之间,是否有茅屋两三,炊烟袅袅;是否有鸥鹭翩翩,琴音许许;是否有荷叶田田,青竹映帘?是否有位老者唱着年代久远的山歌,再不关心当今为何时何世?——这大概是我对隐士的全部遐想。

一直都是喜欢这个群体的,喜欢他们往事一笔勾销的决绝,喜欢他们就此云淡风轻的潇洒,甚至喜欢他们的偏不与污浊就范固执,和那种缓缓念叨着“我有松风卖,世人买得无?”的狡黠。当然,这是我最理想主义中的隐士。

相比我的一味理想化,这本书走了另一个“极端”,用了游记的形式向我们记述了最现实化的中国隐士,关于隐士求隐的目的也很详尽,“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你看,或是求道,或是求静,又或是利用“终南捷径”大做文章,这让我想起元好问的《市隐斋记》,只是这类“欺松桂诱云壑”的把戏已不足为奇,这里暂且不表。

以前我是很少把隐士和道士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捧起本书时就已发现这其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那些佛啊道啊小乘大乘坐禅啊和各种记不住的法门乃至什么喇嘛教我通通都一窍不通,只是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修道的人会怕死么?

诚然,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修道的人怎么会怕死呢,他们应该是期待着死亡的,因为他们的死亡不叫死亡而是坐化,是通往极乐世界的唯一途径。只是我们一般人都是害怕死亡的,想到沉溺在永久的黑暗回归到那个“无”中去,就不敢再细想。

可是,本书在一开始就提到“道教徒和佛教徒寻求的是不变的东西。这是他们不追名逐利的原因。寻求的只是道,就是我们生于斯,回归于斯的那个无。”既然不管何种修道者,最终修的都是那个“无”,那么何尝不能说他们修道是在寻求死亡的一种解释和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呢?如果说“极乐世界”是一部分人的解释,那么岂不是一种自欺欺人,说明修道者在源头上依然是惧怕死亡的呢?

另外,作者从“小隐隐于林”到“大隐隐于市”的排布也很有意思,透着一种类似“大智若愚”的智慧。

写到这里全文的重点好像有些歪斜之嫌,不过这些都是我一个不懂道之人在半夜的胡乱臆想与瞎掰,以此自娱罢了。

各中冒犯之处,还请见笑。

2017.8.30补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