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婴国》读后感_900字
(2019-09-06 11:22:55) 读后感 -
《巨婴国》读后感900字
2017 12/40 《巨婴国》
巨婴——看似身体是成年人,但心理发展水平仍是婴儿水平。作者用巨婴的概念解释很多中国社会现象,试图搞明白中国人是怎么回事。分析视角新颖,引人深思,是一本值得看的书。但是书中的部分观点过于偏激和否定,书中的内容好像又是作者之前写过的专栏合集,体系略差,有些内容颠来倒去的反复出现。
简单记录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
在小家中,我们讲为亲人活着,在社会这个大家中,我们就讲集体主义。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而活;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男人找的新娘是“新的娘”;
中国式催婚的原因是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必须结婚生子构建一个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一个人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成年人的标志,就是离开父母并赢得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个独立,不是经济上,也不是心理上的。
任何关系间,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太好的好人,会越来越逃避人际关系。因为好留给别人,郁闷留给自己,且这种郁闷从得不到释放,所以越积越多。最后简单的人际交往都会让自己心烦。
大多数人没找到自己真正的爱人,就像大多数人没从事自己真正的爱好一样,他们在婚姻里平平淡淡,在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永远尝不到干着自己热爱的人或事儿时那种永不消逝的激情。只不过,中国文化认可平淡是真,德国文化鼓励你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懂事、怕麻烦常来自绝望而且总与孤独相伴。
努力与投入,意味着你不断花时间和一个事物建立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关系会越来越深厚,所谓的成就,其实就是关系深厚的一种自然表达而已。投入与关系深厚正相关,但并非必然,而完美,则不存在。
不过,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貌似也是作者对台湾学者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的读后感,作者很多次提到,所以,不妨翻出那本书读一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