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简史(插图本)》读后感_1700字
(2019-09-03 03:58:41) 读后感 -
《时间简史(插图本)》读后感1700字
如何用200字写一个200亿年的故事?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上帝A手里裹挟着一串未燃的珠子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上帝B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上帝A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上帝B说,他把一台超超超超超显微镜递给上帝B,“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上帝B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等等,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在《时间简史》中,对于我们200亿年的宇宙的由来提出了及我们自身的由来提出了各种假设,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简单的科学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解释了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问题。引用某杂志的话,本书世上只有九人可以读懂,通读一遍确实不可尽然通透,却也豁然开朗了不少,引发不少思索,对于宇宙、对于时间、空间、对于哲学、神学、对于人类、宿命…确实意义非凡。巧合的是,作者霍金的出生日是伽利略300年前逝世的同一天,他逝世的日期3.14恰恰又是爱因斯坦生日的这一天。科学家乃至科学本身是否就是宿命的安排、上帝的恩赐?
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当宇宙开始收缩是否意味着时间开始逆流,我们将“出生”在死亡的那一刻,并且不可逆转地越来越年轻,直至我们诞生的那一刻我将重新“死去”。因为宇宙的物质与能量之和不会改变,是否意味我们将永远的存在,开启我们的逆向的无尽的轮回呢?回到我们的上辈子、上上辈子、上上上辈子?直到我们变成一条鱼、一颗原子、一颗基本粒子,重新回到宇宙的奇点…生即使死,死即是生…
又或许,一切我们无法找到答案,上帝视角下的我们就像鱼缸里的金鱼。金鱼在圆形鱼缸里看到的世界,跟我们在鱼缸外看到的,哪一个才是真实的?
在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这个故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据我们所知,就连我们自己说不定终其一生,也在透过一块扭曲的镜片打量周遭的世界。
在物理学中,这个问题并非纯理论空想。实际上,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发现他们自己眼下的处境和金鱼差不多。数十年来,我们一直上下求索,渴望得到一个终极的万物理论,可以用一套完备自洽的基本定律来解释“现实”的方方面面。但现在看来,最后我们得到的或许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一大家族相互关联的理论,每个理论对于“现实”都有一套自己的描述,就像透过它自己的圆形鱼缸观察世界一样。
对许多人来说,这个观点或许难以接受,其中还包括一些圈内的科学家。大多数人都相信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无论是我们的感知还是我们的科学,都在直接表达有关这个物质世界的信息。经典科学就以这样一个信念为基础,即有一个外部世界独立存在,它的属性是确定的,与感知这个世界的观测者无关。在哲学上,这种信念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
金鱼的处境也是如此。它们在圆形玻璃缸里看到的景象与我们在鱼缸外看到的显然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发展出一套科学定律,来描述它们观察到的鱼缸外物体的运动。比方说,由于光在由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偏折,在我们看来做直线运动的一个不受外力的物体,在金鱼看来就应该沿曲线运动。尽管身处一个扭曲的参考系,金鱼仍然可以从中总结出一套始终都很正确的科学规律,让它们能够对鱼缸外的物体未来的运动做出预言。如果金鱼能够发展出这样一套理论,我们就必须承认金鱼的观点也是对“现实”的一个有效描述。也许这时候存不存在上帝真的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