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中国》读后感_1300字
(2019-08-19 17:52:59) 读后感 -
《乡土中国》读后感1300字
看完书后对当今的许多社会现象从根源上有所了解,也从另外的视角认识中国乡土或农耕社会的传统。一、道德媒体天天都会有道德高尚、道德败坏的新闻报道,我们就像墙头草跟着主流媒体评论倒,几乎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与能力。到底这个时刻影响着我们行为规范的道德是什么?费先生从乡土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与之配套形成的私人道德体系进行了讲解。差序格局是以自己为中心像水纹一样向四周推出去的可伸缩的社会关系范围。因为它范围大小的模糊性造成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准则。只能在清楚某时某点某对象与自己的关系后再决定道德标准。道德绑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道德是在一个既定的社会关系中逐渐形成积累的社会行为规范,通过教化潜移默化在每个人的内心里,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当社会不断改变,或者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仍然用固有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行为显然就不合适,就是绑架了。
做个社会里的成员必须清醒地自觉地看到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尽管有时较慢较微,有时较快和较为激烈。处在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应当承认有其主动性。个人的行为既要能符合社会身份一时的要求,还得善于适应演变的形势。
每个人的差序格局是不相同、道德评判标准也不一样,同一件事引出的舆论也是千差万别。我们在认清了解后,既不要被道德绑架更不要被舆论牵制,需要自己清醒拿捏分寸做出适合的判断。
二、家庭乡土中国的家庭不仅是儿时成长的保护、成人后情感的寄托、更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稳定事业群。大可至五世同堂、一表三千里的大家族,小至父母与儿女的两代,现在更出现了一个人的独居时代。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商业交换的来临,家庭所发挥的事业群作用在逐渐减弱,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已经不适应。东部及一线城市都过渡到契约模式来发展生产,而二三线及偏远地区由于进程的落后,这种家庭人际关系的作用还将同时存在。
三、情感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一直以为中国乡土社会夫妻间感情淡漠是男尊女卑不平等造成的。本书写到在乡土文化中,家庭是以纵向的父子关系为主轴,为遏制破坏社会秩序的要素,应避免感情在社会关系中的影响作用。所以夫妻异性间的情感就被约定俗成的淡漠化了。这真是一个新奇的解释,需要更多的知识来补充。[发呆]为什么中国家庭是纵向父子关系?不是母子关系、夫妻关系?与安土重迁的农耕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
四、权利这也是很少读到的关于权利的一个观点总结:1、横暴权利,着眼于社会冲突方面,不同团体阶层间,上下关系,压迫剥削性质;2、同意权利,着眼于社会合作方面,权利与义务共存,横向关系,社会契约;3、教化权利,社会继替时,有固定的社会结构,文化性质的教化,长老权利4、时势权利,新旧社会变迁交替之际出现的英雄好汉带动的权利。也许这有点过于复杂的区分了,从行为动机来看:长老教化、时势英雄、阶级统治都是以对方服从于自己为起点,都是横暴权利。乡土社会的长老们就是小范围里的权利至高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