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2300字
(2019-08-25 03:36:27) 读后感 -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2300字
【2019第17本,第7篇书评】
秦祎鲤/文
整个通篇读下来有共鸣,一边回忆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过往,无论好坏,一边也在感叹当父母教育孩子也真是一门学问。
这本书分了好几个部分去讲家庭、亲密关系,第一部分主要讲男女之间的感情,中后部分讲亲子关系。所以整个逻辑非常混乱,通篇混乱,理论实践也没梳理成一个体系来输出,尤其但后面QA问答形式…像凑字数。最匪夷所思的是,基本整个通篇,书中都采取了大量引用的手法写作。比如:咨询师xx说。所以真是扣星再扣星。
还有一个点就是,如果是家长读,可能会避免一些错误的自己可能也没意识到的想法做法,尽量不出现在现在和今后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但如果是本身对于原生家庭有怨念的孩子,读了有可能会加深怨念从而更加出不来,囿于自我。但不管孩子还是家长,还是处在亲密关系的你我,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共鸣。整理下我关注的点:
1,关于恋爱疗伤
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自己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我们也知道恋人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获得了足够的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童年的错误。“无意识中,我们都将恋爱当成了治疗,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治好。
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但是,如果特别想得救,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努力。
2,小家庭构成应该更关注夫妻自己本身,而不是过多在孩子身上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夫妻关系是家中的No.1,这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
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咨询师胡慎之说,“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于是,他们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龄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
3.孩子正常成长,父母应该做到
海灵格强调说:“只有当男孩受到父亲的影响,女孩受到母亲的影响时,这种均衡的关系才可能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注意到:受父亲影响的儿子,比起单纯眷恋母亲的儿子来说,会更加尊重、疼爱母亲。同样道理,当一个女儿抛开她对父亲的眷恋,回到母亲身边时,她并没有失去父亲,她的父亲也没有失去她,反而她会更尊重父亲,更爱父亲。”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譬如,大大地称赞他(她)像爸爸(妈妈)的地方,告诉儿子(女儿),你好得快赶上爸爸(妈妈)了。
4.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我反省
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她说,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但父母的意见就很对、很成熟吗?徐博士不这么认为。她说,其实,父母怄起气来常和孩子一样,缺乏理性,总是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要求孩子,但他们“提的要求要么根本不合理,不合时代;要么就常常只是为了捍卫父母的权威”。
这句话真的很有意义…因为我对我妹妹就是特别关心,回去就带出来吃饭,给她老师送礼物让老师对我妹妹再好一点。其实可能用这个角度去想,我是在补偿小时候的自己。
她说,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5.健康的爱
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健康的爱包含着两个要素:一是无条件,二是有边界。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爱的、有价值的;有边界的爱会让他们学习建立自己的边界,从而觉得自己在这世界上是安全的。
无条件的爱只有一个唯一的条件,那就是你。因为你是你所以被爱,你存在着就是好的,就是美的,就可以让父母觉得幸福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源于内心深处的情感。也就是说,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们爱不爱你,是要看你的成绩的”。
6. 孩子三岁前更应该注重陪伴
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简单说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我们说,一些人有清晰的自我,他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另一些人没有清晰的自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每个人第一个最想要的都是母爱。若孩子时不能得到足够好的妈妈的爱,就会形成程度不一的自卑感。
7. 联系自我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家庭,多多少少都会面临一些大小不一的问题,有争吵有矛盾有不同的立场对应的不同争议。而我们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在一定的教育水平下,培养我们的方式纯看我们自己的命,当不能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好的“缺陷或匮乏”(暂不讨论优点)时,我们能做的只有也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把期待降低会不会更好?让自己改变过去的“伤痛”带来惯性相处方式会不会更好?这些应该是我们考虑的。不能一直重复批判原生家庭,毕竟灵魂的救赎者,除了自己,别无他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