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_900字
(2019-09-28 01:35:02) 读后感 -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900字
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
五颗 看过的最喜欢的推理小说
虽说是侦探小说,但和阿加莎或东野圭吾的风格完全不同。比文学散文作品多了悬疑和推理情节,相比大多数推理侦探小说,文笔又太好。
适合慢慢读的书,笔下很多言语都有深意,不经意的语句,也是作者潜心为下文推理破案埋下的伏笔。
【正气】比起善良,我更愿意用一身正气来形容硬汉侦探Marlowe,就是因为社会习惯了冷漠,或者自保,所以众多人才质疑为何marlowe要这样为一个相识仅两个月,甚至萍水相逢的路人,守口如瓶,身陷囹圄,被当局威胁,被资本恐吓,也要追求真相。
【逻辑】喜欢本书的逻辑,20%处某人的死亡+30%处作家夫人的出现+80%处的调查+90%处的破案+100%处的反转,小说挺长,人物挺多,但原来文初作者就已经埋下了伏笔,随后一一破解,逻辑太强。怪不得作者在这本书之后,再难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佳作。尤其是80%处侦探开始查这件事的时候,一路开挂,之前零零散散的故事和人物,完美拼接起来,再逐一展开,真相清晰可见。直到最后结局,我都以为那时候我就看到了真相。
【贫嘴+美式幽默】 今天早晨看完这本书,我给Steve推荐了这本书,因为marlowe随时随地的怼和黑色幽默,和他实在相似。看的时候,经常冷不丁的笑出来,娱乐+荒诞+诙谐。也推测作者最希望读者看到的,是他自嘲背后,对很多社会现实的清楚认识,对许多不公社会现状的无可奈何。
【社会学】 小说出版于1953年,就是《老人与海》里硬汉渔夫形象,正被大众疯狂追捧的年代。随后马洛侦探的流行,也是硬汉形象,如此巧合,猜测自有那时候的社会原因。
之前和Steve讨论过,作为普通平民生活在18世界末19世纪初的美国,应该是一件不太幸运的事。如《换子疑云》所示,警察低能无效,污蔑好人,做伪证,为权贵服务,对毫无根据的“嫌疑犯”拳脚相加,只要画押认罪,尽早结案;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纸醉金迷,掌握资本,可让权贵撒谎,媒体闭嘴,平民下跪。
所以对比,衷心的仆人,负责的警察,正直的侦探,无限追求真相的媒体,都值得让人钦佩。所以,结局有点伤感。谎言无处不在,看得清的人,不代表凡事看得轻。
彩蛋是马洛和洛林,竟然有点想站他们的 cp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