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500字

(2019-08-24 13:11:23)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500字

不知道怎么说,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个月才考完,不少时候还需要往前翻一翻才能前后连贯起来,即使这本书每一个章节拆开也能单独成文。从个人角度来讲,读来的是一个帝国的衰亡。首先从他的高层建筑开始——皇帝——沦为吉祥物,受到各方面的道德制约,并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于出不了宫廷,锐意改革的首辅张居正还未完成自己的壮志便死去——就算他多活了几年大概也只是能推迟这个帝国灭亡的时间,也没办法做出根本性的改变,接下来的就是清算——是不是向来如此,人亡政息,而继任的高拱,申时行毫无疑问更不可能做出什么改变,只能在这个帝国上修修补补——虽然中国历来的改革向来如此。于是政治上陷入这样一个僵局,极端的文官制度左右这个帝国,个人私利隐藏在冠冕堂皇之下,法律不断倒退,道德水平成为社会的标杆,上层社会和底层人民脱节——大抵也是那个时代必然的结果——如同作者所言,我们的帝国只是千万个农村的集合体。其次军事上,极端的文官政治依然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宰,没有一项军事改革能够通行,我们这个帝国内部的经历无序和人员管理混乱也无法支撑这样的改革,伟大的将领们也只能在不违背这个社会状况的情况下做出微调——即使外部危机四伏,满清部落正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即使有人看到这个危险,可是文官们对于还未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危险向来是置之不理的,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依旧没有解决,东南沿海的倭寇一次一次的入侵,可是我们的将领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文官们必然不能容忍一个军事集团的出现。再其次文化和道德上也陷入停滞,一个帝国将道德纳入政治和社会标准而不是法律,必然的会带来更多的混乱——道德只是人为,帝国的道德标准海瑞是忠实儒家信徒,道德标准的执行者——甚至于为母亲过寿卖肉也能传为笑谈,可是他给这个帝国并没有注入一股活力,而是用僵化的标准去要求身边的所有人——毕竟没有一项可以通行两千年的标准,这让上层也无法安排他,下层官员也没人喜欢他,他死的时候,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毕竟大家都只是将个人私利隐藏在道德标准之下,单纯的道德都做不到的事,你又怎么可能让私利为上的人去做到呢?但也不是没有精神上的反抗者,但是李贽我更愿意称呼他自我的解脱者,他并不是想要带领这个社会脱离僵化的牢笼,他只是不想自己被宗族道德束缚,高中历史讲到这个人的时候,说他的思想一场思想变革,可是不是,他最后的出发点其实还是用来维护这个帝国的,即使他的思想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一定的促进,可是依旧涵盖不了这个事实。

由此可见,我们这个帝国的衰落其实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我们的小农文化已经发展到极端,甚至开始畸形,我们的政治已然成熟,甚至于无法作出改变,我们的军事被限制的死死的,永远跨不出第一步,我们道德文化自然僵化,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改变些什么,中国没有发育其他主义的突然,资本主义萌芽永远都只能萌芽,他依靠的始终是地方的自耕农,而农民始终是会选择土地,那些依靠商业发家的人们,最后的选择也只是购买土地,诗书传家,而不是把资本投入更多的商业运作。我们民国之所以能发展出来,其实是外来力量的介入从而导致城市的改变而畸形催生出来的,地方依旧是被束缚在土地和宗族上的农民,而我们这个朝代之所以能出现,我想是因为扎根于土地,将底层的人民进行了一次洗牌,对土地进行打乱分散,从而过得那些贫困人民的支持自下而上的去建立上层建筑,毕竟无论在哪个社会里,贫困的人们总是占据着大多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