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之道》读后感_1900字
(2019-09-09 11:03:49) 读后感 -
《学习之道》读后感1900字
学习之道:用了九天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本想做一个思维导图,画了几支之后还是喜欢使用文字表达。说一下书里提到的内容:
两种思维:此书一开始向我们介绍了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专注思维适合深化研究,发散思维适合更广的理解事物。这是我最深刻的理解。书中举了同一个模型的两种模式来更形象的表示两种思维:弹球机。专注模式下弹球机各个柱体空间紧密,间隙小,弹球一旦发出,则会在上部一直弹,很难到下部——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就会在下部。而发散模式各个柱体空间松散,间隙大,弹球可以更加自由的移动,到任何地方。
两种思维的转换:这部分书中占了很大篇幅,重点在讲专注如何调整为发散:散步、闭眼、听音乐、眺望、精神出窍(很多科学家用了这个方法),总之就是要让自己从专注模式里走出,思维到达更开阔的环境。如我们无法解开一道数学题,无法想明白一件事情,就可以调整自己,尝试做一些其他事,而当我们再次回来时,可能对答案有了更多的考虑。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较低的自律使得自己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很难专注某件事,这就需要使用一种方法训练专注思维,什么方法呢?番茄工作法。这个方法的确可以强制让自己保持在高效率状态(我很喜欢一些番茄app的统计功能,可以看到你这一天经历了几个有效的番茄时间,这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鼓励和反馈)
要说明:这两种思维模式都是人体大脑所包含的,都存在优势和劣势,我们需要学会在不同环境更加可控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思维。举个栗子:思考某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发散思维在这个时候可以更多的提供足够的理由,而理由思考列出以后,则由专注思维深入分析判断理由是否成立,是否正确。
两个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工作记忆讲到我们的短期记忆不超过四个单位,举个栗子:为什么反对碎片化阅读:1、摧毁专注思维 2、削弱深刻思考能力 3、影响判断性思考 4、无法建立纯粹的知识获取 5、使人浮躁 6、其他。现在不看这六点答案,来想一想提到了哪些理由反对碎片化阅读?也许你可以想到三个,四个,也有可能五个。但是绝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记忆单位只有四个,超过四个就需要更加用力的记忆。这里的记忆单位是指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不在长期记忆里的记忆。所谓长期记忆,就是已经内化吸收,融入自己记忆,很难忘掉的信息。我们需要增加重复间隔(练习)来将短期记忆进化为长期记忆。
知识组块:将记忆痕迹、记忆碎片组合起来为我所用。如何构建知识组块1、专注信息 2、理解 3、掌握背景。这里强调了练习的重要性,一定要反复练习,形成固化。有三个工具:一大早最困难的事情最先做 2、临睡前把问题再过一遍 3、时常回想
拖延症:很多人受拖延症的俘虏,一件事拖来拖去,拖到最后再做。为什么我们会养成拖延症这个毛病呢?下面几个方面,1、习惯性懒惰。强迫做不安、不擅长的事情,会触发我们痛觉神经,我们自然喜欢舒适的习惯,就连我打王者都要躺在椅子上。2、盲目自信。对要做的事情胸有成竹,自认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完成。所以这个假设一旦建立就会给自己的拖延行程合理的理由,“反正几分钟就完成了”,结果后来真正做的时候却发现用了几十分钟。
战胜拖延症:1、培养新信号。2、注意主动改变就习惯 3、奖励自己 4、信念。
我自己总结出两个比较有用的点,推荐给大家:1、Todo List,每天临睡前写一份明天要做的事情,第二天遵着表格进行那些事。一天结束看看哪项没有完成,第二天注意完成这项。(关于怎么科学的使用Todo List网上有太多例子了,有的说一周大计划,每天小计划。)2、一天开始,困难的事情最先做。
增强记忆:这里书中提到了记忆宫殿的想法。想象一个熟悉的空间,将信息嵌入空间,按某个流程将信息串起来,创造力增强了记忆力。如同我们回忆去好朋友家的路线,到哪个路口左拐,到哪个房子右拐……还有其他方法基本都是我们用过,但没有形成有效工具的(对我来说)。比如口诀,王老师白老师坐在石头上讲故事。类比,眼底黄斑扩散的症状就像相机里的复古滤镜的效果。间隔性重复、动手写、体育锻炼,肌肉记忆。等等。
最后书还提到了一些其他内容,属于实战型,如何参加考试,如何避免自负。这些内容我不感兴趣就不说了,哈哈也是任性。
做个总结:学习之道是什么,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学会使用它们;学会正确掌握知识,构建知识组块;增强学习效率,避免拖延。增强记忆,花式技巧。
思考:每一本书都有它的价值,这本书对我而言的价值就是让我意识到需要去培养专注思维。克服自己的拖延,坚持让自己专注一件事,比如写完这篇书评。那么对你有什么思考呢?
分享一句话:输出是掌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书评打了五分并不表示极力推荐hh,只是我刚开始读书,没有建立评分标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