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800字
(2019-08-20 15:53:33) 读后感 -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800字
#2018年100本书#第76本
有些人的伟大,在于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好!
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记录时间开销,整整56年毫无间断,这得是何种坚持的力量与决心。
格拉宁的这本书正是在研究过他的时间账本后结合他的生平写下的纪实性文学。
先不去讨论文笔,给我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柳比歇夫坚持不懈的高大形象。他可能是迄今为止,全人类唯一一个是用科学方法分析时间使用的人。1916年,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一天没有间断。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柳比歇夫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
时间就是生命!
人人都懂的的道理。但是能够把它化作每日行动力的人却很少。时间不再是一种长了华发感觉自己老去的那种恍然。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流逝,无论你在意或不在意。而你是如何使用它的呢?很多人到生命的最后都还没来得及想过。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
毫无疑问,柳比歇夫是个平凡人,他也经历过苏联的大事记,经历过至亲的别离。但他的时间记录却从未被干扰过。通过记录,他精确了解了自己的能力,花多久净时间可以完成一件事,并一步步计划调整,朝自己的目标前行。
这本书曾经在中国绝版近15年,豆瓣上评分8.5,2600+的人评价,7000+的人想读
自律是现今社会大家最渴望拥有的能力。试想每年元旦,你或者朋友们是否都会立个新年愿望?例如,要减肥,要多运动,要学一个新技能,要戒烟,要成为一个如何如何的人。然后呢?然后就很少人有然后了……
李笑来在他的《和时间做朋友》一书中也推荐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并不是希望大家盲从,而是更早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梦想和人生。并不是为了单纯记录而记录。
也为一旦你开始记录,就会发现和总结,让自己更了解自己。柳比歇夫也有不少心得,值得和大家分享:
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子,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
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到30%。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10分钟。
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
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书,需要几张纸来归纳。它们的精华同它们的厚度怎么也不相称:大量的插图、表格、附页、书皮……如果一本书谈的是他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他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
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
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年度总结会把一年中做的所有事情统计出来
例如:游泳43次,娱乐65次……清楚地显示出时间的用途,了解自己在一年中能做成多少事情。
柳比歇夫的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地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个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
对一位科学家来说,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柳比歇夫通过日期、姓名、事件的标签,把资料、照片等种种材料合理地保存在头脑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那样,从脑中找到对应的材料。
他把时间当成金钱,从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进行统计,最后计算出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通过时间统计法,他更加珍惜时间,对时间充满崇敬。
让我们能像柳比歇夫那样更加尊重和敬畏时间,不断成长,简化生活。不久,你会发现:
在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时,可以体验到一种解放的幸福。这样的时间充满了光明和安宁。一天全部的时间都吸取着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东西,如同绿叶的表层吸收阳光一般。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