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_1400字

(2019-08-17 19:36:07) 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400字

虚无的十字架,靠内心的良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省,并为此弥补、付出代价。

法律是什么东西呢?制定规则,把违反规则的人按照情节轻重不同分别关进监狱里。法律有什么作用呢?惩罚违反法律规则的人,还受害者及其遗族一个公道。简而言之,规范和保护两方面。可是,制定的法律规则真的合理吗?法律真的能起到所设想的作用吗?对违反规则的人真的能起到规范作用吗?受害者及其遗族真的可以感受到其保护作用吗?这是本文里小夜子和中原及受害者遗族都一直在追寻的问题。

受害者遗族都最大限度地期望犯人能够被判处死刑,他们无法看着他还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而自己的亲人朋友却已经无法生活着。但是,蛭川在被判处死刑后,反而没有了审判之前的挣扎,他似乎认命了, 他觉得活着还是死亡对于他来说已经无所谓了,死刑反而是一种解脱。在这里,法律、死刑并没有起到该起到的规范作用,仅仅是达到了约束蛭川行为能力的效果,而没有真正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为此反省悔过。在花惠的父亲町村作造这里,他杀了人,犯了法,目的却是为了保护他的女婿史也(救赎了他们一家的恩人)。包括最终史也和沙织选择自首(杀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我认为,无论出于人的恶意或善意,任何人的生命都不应该被某一个人操纵决定,应该交给法律来判决。我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存权。我们实行法治,而非人治。

再来,犯人被判处死刑对于受害者遗族来说有影响吗?能减轻痛苦吗?能挽回什么吗?小夜子和中原被告知蛭川被判处死刑时,也不过是“这样啊”的感叹,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带来实质性的影响或改变。我认为,死刑这一判决不仅是对犯人本人的一种规范和对受害者遗族的保护宽慰,还有第三种左右——杀鸡儆猴,对社会其他人的警示。此外,我个人认为,从相反角度来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更能让一些穷凶极恶之徒遭受长期的劳役之苦,在长期的时间里,接受教育,在约束他们行为和自由的同时,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本书里还谈到一个现实情况:为什么犯人出狱后仍然会选择再次犯罪呢,因为他们大多没有立足于这个世上的基本生存能力,或者说这对于他们来说太难,所以靠自己最熟悉的方式生存下去最容易。所以,犯人在监狱里一方面接受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学习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这是什么伟大创造啊!

就史也和沙织来说,他们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在监狱里去接受违反法律规则的惩罚,但他们十几年都一直备受内心的煎熬,用自己的方式赎罪。这能说他们没有良知吗?就像美惠和作造所想:史也杀了一个婴儿,但和她结婚救了他们母子俩,成为医生救了无数的婴幼儿。是的,不可否认他们的良知,必须肯定他们的救赎行为。但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包括道德、法律以及其他多种。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靠社会舆论、信念等实现。犯了法,就以法律的方式处理。德治不能替代法治。法理之外有人情,但人情因素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主要因素。主观意识下的判断很危险且常不能为人信服。

虚无的十字架,是道德。可道德之外,有法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人情、法理皆要考虑。但,道德是人内心的规范,主观性太强。法律则是实实在在的具有实际约束力的具体做法。

东野这是什么神仙脑子啊,把关于道德与法律、关于死刑、关于人情法理,以故事的方式呈现,比干巴巴的理论更发人深省,意味悠长。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