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_1000字
(2019-10-04 15:37:11) 读后感 -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000字
读《南京大屠杀》 浅谈“人性”
关于“人性”的探讨,自古以来,圣人学者就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探讨,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此外关于“人性的弱点”等似乎也处在学界争辩的浪尖中。倘若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放在一边暂且不置讨论,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更鲜明地揭露了南京大屠杀下视角下的复杂人性。人性究竟该何去何从,在面对苦难、侵略、甚至是个人利益时,到底该何去何从?苦难能造就个人,但苦难也能让个人毁灭。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在书中总结出:南京大屠杀给予我们的一大令人痛心的教训就是,人类心灵竟能如此轻易地接受种族屠杀,并使我们所有人都成为消极旁观者,在面对不可思议的暴行时却无动于衷、束手就缚。基于这一点,日本人、中国人和当时在南京的西方人在面对战争侵略与屠杀时,在不同利益、权力更甚价值的驱使下,又透露出不同的人性趋向。
曾有西方学者这样描述日本人:日本人在待人处事上,和气礼貌,但实则很难让人想象他们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残忍罪行!面对无辜平民百姓,他们不断寻求刺激,想出新的杀人方式,在犯下累累罪行后,却鲜有人去忏悔,反而试图篡改教科书,掩饰学术观点,并极力垄断媒体审查,对反对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人和国外学者(如张纯如本人)进行恐吓威胁。更怪诞的是,他们“健忘”的堪比金鱼的记忆,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将最恶劣的邪恶行进化作平淡无奇的小事。逃避、掩饰、伪装、披着“羊皮”的到处为自己所谓“圣战”宣扬的“无心狼”。与日本人大相径庭的是,德国却选择承认二战的纳粹行为,并赔偿战争损失。日本人倘若不揭开掩饰罪恶的“面具”,不去纠正自身的邪恶行径,恐注定要对过去付出一定的代价。
当看到17个日本宪兵包围700余名手无寸铁的百姓时,却没有一个在场的中国人出来反抗时,愤怒的情绪一直缠绕着我。为什么没有人反抗?为什么会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像举足无措的羔羊任人宰割?人性在脆弱的时候总是不堪一击。脱去社会约束单薄薄的外衣,人性可能不过是历史车轮下摇曳的芦苇,随风飘扬不知何去何从。或许我个人没有处于那个时代,没有经历那样的事实,没有一定的资格用自己激昂的情绪大喊自己该如何如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沉默就是第二次屠杀。如果30万人的生命没有唤成民族意识的崛起,国人强国的动向,那么,就要审问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了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