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合之众》读后感_1200字
(2019-08-16 04:54:16) 读后感 -
《乌合之众》读后感1200字
群体很混账,谁入谁流氓。
《乌合之众》是首部揭示了群体负面心理特征的书,颠覆了“人多力量大”的传统观念。
个体组成群体后,有四个变化:
1、有意识的个体在加入群体后,变得无意识
勒庞认为人的决策由本能和意识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本能占多数,意识占小部分。个体在加入群体之前,在决策时小部分的意识会参与决策,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性,本能就是感性和冲动的部分。但是在加入群体之后,个体的意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群体的本能。
2、由于群体无意识,开始变得不关心事实
勒庞的意识和理性挂钩,意识到消失,也就是理性的消失。个体的时候人还能够理性思考,加入群体之后这种理性就没有了,没有理性的群体是没有能力思考的。他们仅关注直观的事物,比如说自己眼睛看到的,群体的决策很多时候来自于群体的想象,一开始是一个人看到某个事物,然后发生想象,到后来是群体一起想象,群体不关心事实,但是想象力很丰富(这样看来头脑风暴是有依据的)。
3、个体接受讨论,组成群体后由于无意识,也不接受讨论
意识到消失还关系到讨论能力的丧失。群体只接受简单的直观的概念,复杂的需要计算和讨论的概念是无法进入群体内部的。深知这个群体特征的人,运用简单朗朗上口的标语,带领群体推翻政权,让群体购买等等。
4、由于同僚压力,也有道德感
群体内部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取而代之的是道德的约束。群体能够赋予个体力量,是依赖于大家都在相信彼此行“正义”之事,因此才会有群体的殉道者,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因此道德至上,人们即使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依旧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勒庞所谓的“群体”,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众或群众,在他看来,许多人偶然集合在一起,比如说市场上买菜的、看热闹的、小贩和保安,他们哪怕人数再多,也不构成群体。他所说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他们并不一定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也不一定要人数众多,有时十来个人就足以构成一个群体。
勒庞所代表的精英集体对群体力量即厌恶恐惧,又希望能够了解群体的力量并且掌握他。勒庞受那个时代的局限,在《乌合之众》里面写下许多偏激的观点,比如说对女性、拉丁裔的偏见。虽然勒庞没有进行严谨的研究,但是其对群体的深刻认识,揭示的群体特征与我们所观察到的又是如此吻合,因此仍然值得阅读。
当再次翻阅本书,我仍然警惕其中描述的乌合之众。可与此同时,我还看到了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累积带来的信心,我们逐渐意识到《乌合之众》中偏激的观点,群体不仅负面特质,也存在许多正面的特征等待我们发现,让我们可以积极的应用在政治、教育、医疗、市场营销等等变革。正如本书说“群体不思考,但行动能力强”,谁也不能否定群体在变革中扮演的角色力量,也期待这股力量能更积极的发展和应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