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500字
(2019-09-29 22:24:06) 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
《追风筝的人》
——这部作品,可以让每个人,重新回忆起从幼年至今的成长情感体验,五味杂陈。这本书是复杂情感的融合,是有关于对祖国、对家乡的“大情感”,也关乎个人生活的“小情感”。确实是伟大的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一个阿富汗。
故事背景介绍
故事以1970—2001年期间,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迁为背景,以主仆身份的两个男孩交织的人生经历展开,描述了关于羞耻、负疚、后悔、爱情、友谊、宽宥和赎罪的情感。随着作者细腻的情感描述和强烈的情感代入,唤起读者对自身情感经历的回忆和反思。
主要人物介绍
阿米尔——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自述。性格懦弱,儿时仰仗受人敬仰的父亲,拥有尊重与财富。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一起度过童年岁月,受到哈桑无条件的、可以付出生命的保护,但因为阿米尔的阶级优越感,不愿承认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因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关注和欣赏,用栽赃诬陷的方式伤害哈桑,最终将哈桑和阿里(哈桑父亲)逼走,这是阿米尔终其一生悔疚的谎言。阿米尔从童年到成人后的情感体验及生活经历,是贯穿本书故事的主干线,各人物及情节围绕展开。
哈桑——仆人(阿里)的儿子,实际是阿米尔的亲兄弟,阿米尔父亲与仆人妻子的私生子,但他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聪明、勇敢、善良的哈桑是追风筝的能手,为了阿米尔少爷,即使遭受性侵的屈辱,也要保护追下的风筝。对阿米尔少爷的誓言/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本书对友谊、爱、忠诚、责任诠释的情感主线,感动着无数读者。哈桑知道阿米尔少爷对他做的一切,但他从未怨恨,仍然真诚的守护着他们的友谊。哈桑是乐观悲剧式的伟大的底层小人物形象,是阿米尔情感展开的来源。
索拉博——哈桑的儿子,经历过和父母、奶奶及拉辛汗(阿米尔及父亲的挚友,知道一切秘密的“知心大姐姐”式的温暖的好人)一起的美好时光,也经历过失去双亲后,在孤儿院的残忍现实——被贡献给塔利班的性虐儿童。阿米尔的解救,使索拉博萌生希望,又因领养不顺利,可能会再被送入孤儿院的消息,而绝望自杀未遂。读者随着情节,感受经历各种磨难折磨的小小心灵的变化。索拉博开始自闭,不再说话,“他的沉默既不是来自洞明世事之后的泰然自若,也并非由于他选择了默默不语来秉持自己的信念和表达抗议,而是对生活曾有过的黑暗忍气吞声地照单全收”。
风筝——风筝蕴含着哈桑和阿米尔少爷的所有童年记忆——欢乐的、灰暗的、希望的;风筝也是索拉博的童年记忆,但这个记忆里充满了欢乐和希望。最终,因为放飞的这个风筝,看到了自闭的索拉博淡淡的微笑,我们又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哈桑的精神,看到了救赎的力量。
原文语段感想
在美国,你不能告诉别人电影的结局;但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不知道是因为阿富汗人的天生乐观,还是习惯的忍气吞声,他们总是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阿米尔再次回到自己祖国,站到自己祖辈的土地上,在这片满是贫穷、残破的景象中,他看到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孩子在屋外追逐一个足球。
以上这些文字,让我感动生命的微不足道与生命的奇迹,感动我们都曾有过的天真善良,对生活的无限希望与爱。When we are young, there are the whole future in front of us. 感恩上天赐予了我们爱与奉献的智慧。爱——我们需要终生呵护的宝贝;希望——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守护的信念。
Ps:我想几年后,我会把书读给我的孩子们听,让他们感受生活可能赋予我们的快乐、不幸和希望,感恩、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救赎无论何时都不晚,愿我们勇敢面对生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