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200字
(2019-08-18 21:22:06) 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200字
忘了是怎么突然对明史突然感兴趣的,也记不得是谁推荐的《万历十五年》。在读的过程中就已经和朋友推荐过好多次了,借着这两天回家终于读完。
首先是黄仁宇先生写这本书的严谨。历史类的书还没怎么涉猎,阅读的闲书在它之前读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虽然《万历十五年》更偏学术性,但是明显能感觉到黄仁宇在一些历史人物的描述上,非常公允。我常常觉得历史的讲述者非常重要,因为读者很容易会产生代入感。如《苏东坡传》,目前为止能够对苏东坡一生了解最多的书应该就是这一本,而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几乎趋于完美。记得当时读完的时候凑巧央视出了一个《苏东坡》的纪录片,简直是爱不释手。机缘巧合,跟着项目出差又去到了武汉,结束后就抽了一天的时间去了一趟苏东坡第一次被流放的地方:黄州。虽然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但是还是觉得心里的一个情结算是得到了结。但是这样去认识当时的历史,却是太以偏概全了。例如书中对王安石变法的描写。我并不认为王安石变法就是导致国运急转直下的原因,相反,我认为青苗法是一项伟大的创造,变法失败更多的原因应该还是在于太超前、当时的社会还无法接受。可是在《苏东坡传》中,王安石就被刻画得有点极端了。当然林语堂先生自己也说自己对苏东坡十分热爱,在人物传记中有这样的描写也不为过。只是相比而言,《万历十五年》中塑造的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让人觉得很立体,有血有肉。毕竟没有绝对的黑白,大部分只是灰而已。
其次是角度。从皇帝、两代首辅、当朝名官名将、思想家的角度窥探万历年间的文人集团、社会制度、道德伦理,以及明朝没落的根源探究。刚读到申时行部分的时候,一开始觉得他和张居正的对比太明显。申时行为人过于中庸,把文官和皇帝的关系协调得不错,但是避开矛盾,所以当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也就是努尔哈赤接替这个“文极”的朝代的时候。当时的观点是,身处在一个责任重大的位置时,还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稍微强硬一些。和一位师兄交流明史时,师兄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不同的时候需要不一样的人。但是判断自己身处何种环境就很难了。
最后是“大历史观”。黄仁宇先生说的大历史观我还并不是很能够理解。不知道大意是不是不要孤立每一段历史、不要孤立某一个地域的历史?比如宋、明两朝的更替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近代中国好像也是。历史的演变、社会制度的演变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理解这个社会是怎么运转的。从制度来讲,明朝的法律极为不完善,小农经济依靠得更多的是道德的约束和监督,而这成为了一个极大的弊端,如今的制度又应该怎样去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有时觉得我们的政策建议讲了很多“应该做”什么,但是朝着那个方向去改变就一定是对的吗?“对”的标准又是什么?此处欢迎讨论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