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荡四十年:中国企业1978—2018(全三册)》读后感_800字
(2019-09-09 15:36:59) 读后感 -
《激荡四十年:中国企业1978—2018(全三册)》读后感800字
1978-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从农村“包产到户”开始,中国就渐渐打破了公有制经济的壁垒,重新确立市场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客观核心地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才能充分激发基层的改革热情。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路,让长三角和珠三角得到了历史性的机遇。以任仲夷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先驱,在邓小平的坚定支持下,突破了原有的制度限制,让沿海一带的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逐渐带动内地和全国的经济发展,这是一批值得尊敬的改革家。
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批走在前沿敢作敢为的企业家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领航者。只不过在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背景下,他们在产权清晰化运动和阶段性的政治斗争中陨落了。也有一些幸存者能够不断在这条路前行,年广久、吴仁宝,到张瑞敏、柳传志,再到马云、马化腾,以及正在剑桥深造的孙中伦们,中国在不同的时代给出不同的机遇和使命,让一代代人用自己的方式承担和解答。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还将不断在曲折的改革道路上前行,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将不断提升。由于独有的社会主义特色经济制度,决定了它的未来的未知和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并非国家治理的唯一目标,它从来被置于稳固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两大前提之下,因此,有着高于经济发展的“人为计划性”和别于他国的中国特色。
中国历次宏观调控都有相同的“规律”,那就是:经济过热造成能源的紧缺,引发激烈的争夺,于是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调控和再分配。而在这种调控和再分配中,国有企业、跨国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获得的政策待遇“等级”不同。这种现象几乎每隔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次,形成了40年来的经济周期。
在这种行政干预和市场经济并行的环境下,上位者的格局观和治理思路将很大程度影响这一阶段国家的前进方向和发展效率。所以说,美好的未来是大势所趋,但前进的道路仍然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