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1300字

(2019-08-28 02:51:33) 读后感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让我领略了张宏杰的生花妙笔外,在史学研究方面令人惊叹的能力。

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历来是国内史学界的短板,越是名家的作品就越是难啃,而红火了很多年的历史小品文又欠缺宏观整体,往往只见一点不见其余,张宏杰的这本书将大量史料串联起来,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鞭辟入里又生动有趣,遇荒诞处仿佛读小说,恍然间却发现就在当下,实在是妙不可言。

乾隆执政六十余年,印象中那个宽仁冲和的皇帝其实在执政中后期严苛远胜于他的父亲雍正,在肃贪方面,继朱元璋之后,乾隆可排第二名,乾隆年间封疆大吏以侵贪立案查处这多达三十几起,史所罕有。(由此可以想见,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官员近一百五十名,这是多麽大的力度。)

乾隆爱民,在位六十余年减免赋税堪称两千年来之最。但与野史中喜欢作秀的那个乾隆截然相反,他非常不喜欢有人告御状,因为虽然爷爷喜爱孙儿,但当孙儿和父辈发生矛盾的时候,爷爷只能支持父辈。所以,无论百姓告的是否有理,都必须受到严惩,但对官员的处罚则不可过量,绝不能助长以下抗上的风气。

以张廷玉之精明谨慎,在乾隆手下依然无法善终,帝王心术令人胆寒。即便秉承“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也架不住君上的“自由心证”。

乾隆一朝,堪称盛世之巅。人口超过两亿,粮食产量史无前例,疆域辽阔,实现了三代以后前所未有的“内禅”,政治空前稳定,一无敌国威胁,二无农民起义,三无权臣专政,四无太监擅权,五无后妃干政,六无外戚乱政,七无朋党之争,八无地方割据。于是英明神武的乾隆开始修四库全书,大兴文字狱,整治意识形态。时人评论“造物者之心愈老而愈辣,斯所操之术乃愈出而愈巧”,乾隆编织了一条叫恐怖的鞭子,宁枉勿纵、杀一儆百,用超乎寻常的手段,明显过大的范围,过重的惩罚,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从悄悄焚毁藏书开始,到举朝文人世子的风骨被摧毁,呜呼,当真是伟大的领袖。

儒家在强调等级秩序的一面之外,强调守护良心道义,所谓“三不朽”,所谓张载的“四为句”,都是文人之所以能够傲公卿、抨帝王的勇气源泉。但乾隆一朝,视臣子如奴才,对文人领袖摧折揉搓,必使之身败名裂而后快,于是士大夫道德与精神迅速堕落,君权稳固而人心沦丧,何其可悲。

和珅精明能干,兼通清汉文字,善于理财,风仪颇佳,并非野史当中那个愚笨的弄臣形象。

乾隆后期,举朝贪腐。乾隆大量收受臣子敬献的礼物,开征议罪银,社会风气败坏之快令人膛目。在中国这个有着官员低薪传统的国家,限制贪污行为一是靠传统价值观的人格操守约束,二是靠自上而下的政治高压。当文人的风骨被摧毁,皇帝开始带头捞钱,后果可想而知。

张宏杰对英国使节访华的描写浓墨重彩,在世界观察中国的同时,中国错过了与世界同步的良机,中国百姓的贫苦饥饿的状态,甚至成为马尔萨斯人口论当中的重要案例。

本书的一些章节让我想到李约瑟之问,我想张宏杰在写这些段落的同时,应该也有类似思考。两极分化的同时伴随着中产阶级的消亡,聚敛再大的财富也无法获得安全和有序的传承,专制摧毁了中国人的财产安全,百姓不能依靠实业积累财富进而实现政治地位的上升,经济永远屈从于政治,这就注定中国不可能如西欧那样自发产生资本主义。

我想,这将是一本未来会在史学界留下一笔的名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