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_1300字

(2019-08-10 11:32:27) 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300字

加上那些边边角角的杂志,这本书算是我在微信读书上看完的第100本。本以为我会先看完《傲慢与偏见》,可是这本书篇幅比较短,内容上易读性较高,就先看完了。
我时常怀疑自己自卑,但看完以后豁然开朗,原来,论自卑,我根本不够格。
阿德勒认为自卑源于被宠坏,尤其是儿童时期被宠坏,他举的例子都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对此他认为让自卑者学会合作就能超越自卑。他觉得人的很多心理儿童时期就形成,整个看完感觉整体更适合做父母,他甚至在爱情和婚姻方面有很多看法。
确实,童年的经历很容易影响到人的心理。以前看日漫,总有一些童年回忆杀的场面,感觉很酸涩。不过我不太理解自卑是来源于被宠坏。作者所说的很多“自卑”的人实际上是对社会构成危害的罪犯,或者无法与他人相处的孤立者,他们有很多以自己为中心的歪理。阿德勒给出的超越的方法是学会与人合作。我感觉阿德勒说的自卑者多是是缺乏同理心和善良品质的人。
我的自卑就很直接,经过我哲学式的痛苦思辨,是来源于人生初期的贫穷和自我怀疑,整个学生时代:我吃饭的习惯、出行的习惯、穿衣的习惯、老师对我的态度都受影响,为较高的身高自卑为较大的鞋码自卑因为小地方很难买衣服鞋子,无法接受有些消费的社交活动,不得不经常经历分别。我天生爱美的东西美的风景,贫穷影响我学习美术的条件。贫穷又让我宅在宿舍,很少能旅行。而自我怀疑在:别人说喜欢你你却总是怀疑别人是取笑你,也有怀疑自己不够聪明,怀疑自己喜欢偷懒。我觉得自卑就是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和别人很难平等。自卑就是想要的超过能力,是习惯了不敢去向别人寻求帮助,是觉得自己很多情况不具备和别人合作的基础。有时候自卑或者只是羞涩罢了。而我,因为能理解生活的不易而努力去接受了。阿德勒有个观点是:不会合作的父母也不会对孩子有兴趣,有的甚至选择不要后代。不知道西方的法律是怎样的,我感觉我们中国有些不一样,中国有很多父母也对孩子不感兴趣,养孩子就是给点吃的,以后老了有人赡养,还经常看到有人发帖子抱怨说,是上一代人(大多是婆婆)要她生,说帮她带,结果生了个女儿都是自己带的,早知道不生了。这种只想占别人便宜的“母亲”,这不是阿德勒说的被宠坏的孩子吗?
对我而言这样轻微的自卑也有好处。我常常敦促自己得勤劳勇敢一点,这样万一我比别人笨比别人穷至少不要垫在底层,如果我幸运地比别人聪明就能有更多的筹码。过去见识少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每个人都有缺点,我却总是抓着自己的,何况缺点也不是绝对的,少做无效的社交却更多和真实的自己相处。也觉得自己能工作了可以自己决定怎么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有时候很自卑,有时候又非常自信,觉得自己有能力喜欢和选择更谈得来更可信的朋友一起合作。简单地说,就是阿德勒所举例的那些所谓的“自卑”的人,我不想和他们合作。翻到最后,看到该书原名为:《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我感觉原名比较贴切,我希望人生能够从从容容。总体来说,我觉得阿德勒的观点比他的老师弗洛伊德更站得住脚。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