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_800字

(2019-09-11 15:10:59) 读后感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800字

适于不惑,自述成书
胡适——《四十自述》
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心生敬仰之意,未读此书之前,对胡适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发表过《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主张。担任北大教授与校长,提出“科学的根本精神就是寻求真理”。写过《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
熊培云说:“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幸运的是,胡适并没有让中国错过。
先生推崇鼓励周围人写自传,愿用赤裸裸地叙述方式,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这部自传呈现了胡适40岁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
读万卷书对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胡适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父亲自己编写的有关做人道理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也深受母亲为人处事沉稳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闯荡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胡适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苟同于流俗,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对任何事情,他都有自己的观点,并始终忠诚于自己的观点。胡适年轻时因为阅读梁启超的书,受梁启超思潮影响很大,对当时社会的认知,热爱这种用历史学眼光看问题的视角,为未来作《中国哲学史》埋下种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做中国之新民,这也是胡适取“适之”这个笔名的原因。
读书之外,是生活与文化的延伸,胡适求学过程中,所反映的教育问题也发人深省。先生是个极乐观的人,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而对于做学问,他只有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