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面桃花》读后感_1500字
(2019-08-10 21:17:53) 读后感 -
《人面桃花》读后感1500字
格非的《人面桃花》是其“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个人认为格非的文字深受《红楼梦》和苏童作品的影响,因而感觉这本《人面桃花》是先锋写作与优美古典的完美结合,是一场扎实的文学功底与深厚的虚构能力的美丽邂逅。同时,《人面桃花》中有许多桥段类似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作者善于在散发霉香的残史野史间生发虚构资源,以清末辛亥革命这个乱世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女革命党人陆秀米纷繁复杂的革命故事,疑窦丛生,厚重深刻,让人唏嘘不已。
这本书刻画了以陆秀米为代表的怀着“桃源梦”的人物群像:陆侃想在村中建一座“风雨长廊”,实现自己的桃源梦,后来发疯后离家出走;张季元事败后被清军杀死抛尸;王观澄梦想破灭后成了“活死人”,最后被暗杀;而陆秀米失去梦想和家后,自我惩罚,缄默不语,变成了一个“哑巴”;……
乌托邦是西方的,而桃花源是东方的。这些怀着桃源梦的人,在外人看来全是疯子。他们的命运在他们执着于追求桃源梦的那一刻,便决定了。鸦片战争及其后的一系列中西碰撞之后,自以为窥到先进文明真谛的中国人似乎对实现桃源梦有了把握,他们虚幻的桃源梦逐渐转换成了更为具体的乌托邦理想。实现理想的方式只有一个——革命。然而这一群闹革命的人,或许自己也根本不知何为“革命”。参与其中的人乐此不疲,可问他们革命到底是什么,他们或许也只能像秀米一样,摇摇头,陷入沉思。他们就好比是墙垣上的蜈蚣,整日在寺庙的墙上爬来爬去,它对这座寺庙很熟悉,每一道墙缝、每一个蜂孔、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它都很熟悉。可你要问它,皂龙寺是个什么样子,它却说不上来。或许在那个革命的背景下,人们都会处在一种无意识的有意识状态,自觉不自觉地去跟随和背叛,变成一个不认识的自己。就像是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挟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一个个盲目的跟随者也很快倒戈,成为最彻底的背叛者,于是这场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桃源梦”最终还是破灭了……
这本书关于人性的书写也非常深刻:表面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革命者张季元一面背地里与秀米的母亲夜夜笙歌,又一面心中觊觎秀米,自我意淫,写下淫秽日记;自诩为秀米最好闺蜜的翠莲设计骗取秀米全部田产,直接导致秀米革命失败锒铛入狱;满口仁义道德的丁先生肚里全是男娼女盗,趁人之危强暴寡妇……作者无情鞭挞他们,将他们隐藏在羊皮底下的龌蹉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但是作者亦没对他们全盘否定,反而将每个矛盾的个体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人自有可悲之处,让人恨不起来,只能嗟叹……
读完我感觉小说的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成功(具体时间节点是陆秀米从东洋返回普济后)。作者前半部分主要以秀米的视角对故事展开叙述,并且他很擅长设疑,例如开篇父亲莫名其妙发疯、离家出走;家中突然来了个举止神秘的“表哥”张季元;张季元离奇死亡后留下的日记和金蝉……这些悬疑让故事步步推进,也将读者的好奇心钓到了最高点。作者故意留下蛛丝马迹,以至于读者在读小说时边推理,大大增强了情节上的吸引力。小说的后半部分秀米作为似乎褪去了“主角光环”,形象很是模糊。很大篇幅中她出现的频率非常少,而且那些篇幅恰好就是记述她成立革命自治会、构建“大同世界”的关键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主要透过一个十四岁的男孩老虎的视角来呈现,视角偏狭又局促,很多次我希望能获得更多细节,但都无疾而终,因而秀米的人物形象总给我以模糊之感。我不知道作者对于此处的淡化是出于何种目的,但我对此做法确实有点点失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