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之上》读后感_800字
(2019-09-10 19:25:07) 读后感 -
《活着之上》读后感800字
观点1
无人见证,无需见证。这是聂志远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良知与欲望中苦苦挣扎,始终坚守一个学术分子的品质。
用一肚子的学问来教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教导别人怎么生活。
用渺若微尘的力量捍卫公平公正、学术的神圣,和内心的那片芳土。
用凡人最没办法的办法,却是唯一的方法,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能力亦步亦趋缓缓前行。
投机取巧,圆滑世故,阿谀奉承,这些与自己性格抵触的东西,始终坚持不勉强自己去做,顺应自己内心。
聂志远,一朵无名的花,矮矮的,生长在岩石的缝隙之中,只有这一朵花,在这市场经济时代的深山独自绽放。它就是它自己,它为自己绽放,并不在意是否有人欣赏。它开得这么饱满,这么鲜活,内敛孤傲,却无意向世界宣示。
活着之上,说的就是他这种不为功利摇摆的人生境界吧!
观点二
始终坚守学术与良知的人也没能改变世界!
在这狼性爆发的市场经济时代,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只有一个:今天的开拓状态就是明天的生存状态。如果还一味地追求古人那种超越名与利的情怀,我想是否有点不切实际?
如果对学术的最高敬仰可以让你内心舒坦,那难道你对于你的妻子和孩子跟你一起受苦不抱有一点愧疚?
我们不反对坚守纯正思想,不反对凡人对公平公正的捍卫,但如果想在残酷的社会靠踏踏实实就可以暴富,那就是异想天开。别人得到的东西,你永远都是慢些来到甚至得不到。
投机取巧,是为生存。在时势强于人的时代,不积攒点人脉和关系,怎么走得更远?孤军奋战的人,往往被抛弃在最后。
将关系的网织得密些,很多东西就会有很大的弹性。
给内心精神退让的人并不可恶,毕竟生活可畏!
超越世俗生存,多少知识分子本着这样的精神境界去看待世间,可最终还是被世俗生存的巨大压力打败。
现实中,物质与精神是永远都分不开的俩兄弟,没有物质,一味盲目追求精神,只会培养出畸形的精神巨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